农业政策整理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协调作用c激励作用d.调控作用f.约束作用。 什么是政策? 第二章 政策是指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所谓农业政策问题是指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并采取行动来加以解决的一些特定的问题,是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一些通过公共行为可能追求得到的需求、价值则。 或改进的机会。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会成为政政策的特点⑪政策具有阶级性特点。⑫政策具策问题,只有那些具有广泛影响,能够进入政府有全球性特点。 ⑬政策具有原则性特点⑭政策工作议程的,问题才能成为政策问题。只有那些具有稳定性特点 ⑮政策具有阶段性特点 关系到农业经济发展全局的、关键性的大问题法律(Law)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和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问题才能成为农业政策问题。 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关系到农业经济发展全局的、关键性的大问题政策背景 有哪些:1、农民增加收入2、农业组织制度创它是政策作用的对象及其周围环境的现状。是新3、农业补贴4、农业人力资源5、农业科技政策形成的起点。 6、农业金融7、低碳农业8、循环农业 政策目标 农业政策问题具有如下内涵: 它是政策作用于对象以后希望其改变的理想状1.农业政策问题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况。是政策运行的终点。 2.农业政策问题能够被多数人觉察、认同并受政策手段 其影响。 它是政府所采取的如何把其认为不合理的现状3.农业政策问题必须依赖于政府加以解决。 改变成理想状况的一系列措施。 二、政府发现农业政策问题的途径 ①执政党农业的含义在我国现阶段,狭义的农业是指种和政府领导人凭借其领导地位所掌握的信息,植业;广义的农业则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从大量农村经济社会问题中发现和抓住主要问业、渔业等。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还把为农业题作为政策问题; ②政府公务人员在执行农业提供生产资料的农业生产产前部门和农产品加政策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农业政策问题;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农业生产产后部门也包③统计、计划等政府职能部门和有关科研机构括在内。现在我们常将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的研究人员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可以确等也包括在农业的范围内。 认某些重要的农业政策问题; ④某些突发的《农业法》所称农业,是指种植业、林业、畜重大事件、事变、天灾人祸,也会成为政府立即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包括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要加以解决的农业政策问题。 产中、产后服务 三、农业政策问题的基本特征1.农业政策问题现代农业的基本内容是:它是以现代产业的理具有相互依赖性。2.农业政策问题具有客观性。念为指导、以产业关联关系为基础、以现代科3.农业政策问题具有人为性。4.农业政策问题具技为支撑、以现代产业组织为纽带的可持续发有动态性5.农业政策问题具有历史性 展的包括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的有机系农业政策问题认定的含义形成农业政策决定,统。 必须首先进入政策议程,而要进入政策议程,首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可以看出,现代农先必须完成政策认定,即相关主体达成一定的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部共识,认为某一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门,而是包括了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步。 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影响政策问题认定的因素影响政策问题认定产业的内容,原有的第一产业扩大到第二产业的因素主要集中在诸如利益集团、政党、民意和第三产业。现代农业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机关、政治领袖、选举、抗议活动、危机或特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 殊事件、大众传播媒介、新旧事物的差别等方农业政策的涵义 农业政策是国民经济政策中面 的一个主要分支,是指党和政府为实现一定历政策问题认定过程一般包括问题觉察、问题界史时期内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定和问题陈述三个既独立又联系的阶段。 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而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农业政策目标是指农业政策所要实现的一种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准则的总称。 期望状态或理想结果。它是在农业政策实施之 现代农业政策的含义 它是指党和政府为实现前,就以理性的概念产生于政策制定人员的头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脑之中,可以用语言文字、数字、符号等表示的方而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主观意志。 动准则的总称。 农业政策的目标包括1、发展农业生产力2、现代农业政策的主要内容(1)农业经济结构政实现农产品安全供给3、稳定农产品价格 策 (2)农业生产要素政策。(3)农产品流通政策。4、增加或稳定农民收入5、提高社会福利水平(4)农业、农村建设相关的社会政策 (5)农6、改善农村环境 业教育政策以及乡村建设政策 三、农业政策目标的特点 1.农业政策目标的农业政策的特点 ①与其他政策的相关性。②具体性 如何判断农业政策目标的具体性? 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③受条件的制约性 第一、农业政策内涵表达必须明确、具体、清农业政策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a指导作用b晰, 不能有歧义; 第二、农业政策外延要清楚明了; 三、实现农业政策目标的时限确定 第四、实现农业政策目标的限制条件明确。 2.农业政策目标的可行性。其可行性是指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条件。直接条件:人力、物力、技术、信 息和权力等资源。 人力:新型农民的不断涌现。物力: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技术:农业科技成果的不断转化。信息:农村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权力: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间接条件:国际国内政治环境、社会心理、自然环境的变化等。 3.农业政策目标的规范性。第一、农业政策目标不仅是可以实现的,而且还应该体现政策决策者所代表的社会集团利益; 比如,增加农民收入目标就是代表农民利益。 第二、不与国家宪法、法律相冲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 第三、标准适当,既要高于现有水平,又必须是经过努力才可以实现的。又如 “千方百计保持农民收入增长6%以上” 4.农业政策目标的协调性。农业政策目标通常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对多项农业政策目标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必须进行充分的分析,尽量避免出现互相对立的局面,以使整个农业政策体系更有效率 5.农业政策目标的层次性。农业政策目标是由一系列的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所构成的一个目标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原则 1.从实际需要出发,保证农业政策目标的确有经济和社会效益。2.保持农业政策目标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切实调动人们的积极性。3.保持农业政策目标的相对稳定性,不随意改变政策目标。4.保持具体农业政策目标适当的弹性。 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基本思路 1.固定目标法。 2、引申目标法 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基本要求 一个好的政策目标必须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关键性与全面性相结合。2.可行性与挑战性相结合。3.具体化与定量化相结合。 4.灵活性与一致性相结合。 农村改革政策目标 第一、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第二、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第三、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第四、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第五、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第六、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现代农业发展政策目标 (1)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4)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5)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6)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政策的基本手段①经济手段,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 ②行政管制手段,如生产管制、价格管制和信用管制手段等等;③法制手段,即国家依靠法权的强制力量来保障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 (二) 主要的农业政策手段1.价格、收入政策手段 第一、限制农产品的国内市场供给政策:①对限制进口的农产品征收特别关税。②通过进口许可证的限制实行进口定额管理,或在国内价格低于参考价格时通过禁止进口来实行进口数量的限制;③通过提高技术标准和环保要求,加强动植物卫生检疫等非关税壁垒措施来限制进口④通过制定农场生产定额、耕地休闲、职业培训等优惠政策对国内供给进行直接控制,但这些直接控制措施必须与进口限制措施相吻合并配合使用才具有价值。 第二、刺激农产品需求增加政策 ①通过出口补贴制度鼓励农产品出口;②通过消费补贴的方式增加一些农产品的国内销售量;③政府的购买代理商以保护价收购农产品。 补贴制度 主要的补贴形式有三种:①对生产者的价格补贴制度。②对耕种面积和饲养的牲畜数量的补贴。③对农场和农场主的收入补贴。 农业科学发展政策的最重要手段是促进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的政策,政府在农业科研、推广、教育方面所承担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就是其具体体现。 农业结构政策手段的作用是改善生产要素在农业部门内部和在农业各部门及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效率。 农业政策方案设计的含义 农业政策方案设计就是指在农业政策目标既定的条件下,寻求与组合可达到目标的农业政策措施和手段。其实质就是在设计农业政策方案的过程中,确定农业政策目标和选择最有效的农业政策手段及其组合 农业政策方案设计的参与者 (1)政府系统内部的农业政策方案设计人员。政府的农业政策方案设计大都出自政府系统内部。其缺点是,由于他们分属于政府系统的各个部门,因而在设计政策方案时往往受到本部门利益的左右,从而影响政策方案的独立性、公正性和客观性。 2.政府系统外部的农业政策方案设计人员 主要是分布在大学、科研机构的教学研究人员。他们在进行政策方案设计时,独立性较强,较少受行政命令和部门利益的约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来进行农业政策方案的研究设计。 其缺点是,他们在进行政策方案设计时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是所掌握的政策信息 资源不够充分完全,如果方案设计者的想法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意图不一致,就更难从政府相关部门获得制定政策所必需的信息资料。 农业政策方案设计的主要方法 1.渐进式的农业政策方案设计。其优点在于对社会所产生的震动较小,能够适应有关各方面的利益需要,并能稳步实现所选定的农业政策目标。 不足之处在于达到最终目标所需要的时间较长,在处理冲突较大的问题时缺乏突破 2.延伸式的农业政策方案设计 它一般分为两种情况: ①新的农业政策方案与旧的农业政策方案属于同一政策范畴,如从城市职工的福利保障政策延伸到老年农民社会保障政策、贫困地区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政策等等; ②新旧两种政策方案虽然不属于同一政策范畴,但基本概念可以从旧的政策方案中类推、引申、比较而得到,如农村的人口控制政策的基本思想就来源于社会发展政策、经济发展政策和卫生教育政策等。 3.创新式的农业政策方案设计 运用这种方法制定的农业政策方案与已有各种的政策方案均不存在明显的关联性,它既不是对原有政策方案的修正, 也不是原有政策方案的延伸,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政策方案设计。它是现有知识的新组合,具有激进的特点。 (三)农业政策方案设计的步骤 1.农业政策方案的初步设计。 这一阶段的工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为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大致可提出多少个政策方案;二是将各方案的轮廓勾画出来。2.农业政策方案的精心设计。 第三章 农业政策执行是农业政策立案被采纳后,把农业政策方案所规定的内容变成现实的过程。 它是政策执行者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通过建立组织机构,采取宣传、解释、实施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农业政策执行的特点(一)农业政策执行影响的广泛性(二)农业政策执行目标的具体性(三)农业政策执行的灵活性(四)执行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农业政策执行的作用 (一)任何农业政策必须经过执行才能发挥其作用(二)农业政策的执行是检验农业政策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三)农业政策执行是制定新政策的重要依据 农业政策执行模型 一、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首次提出影响政策执行的“四因素理论”: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 二、浴盆模型 这种政策失效率的变化,类似于浴盆状,这种曲线也称为“浴盆模型”。 三、互动模型 麦克拉夫林认为,政策执行过程是执行组织和受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手段作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取决于二者相互调适的程度。 农业政策方案的优劣对政策执行的影响(一)农业政策问题的性质(二)农业政策目标的正确、明确与具体性(三)农业政策理论依据的科学性(四)农业政策方案规划的科学性 农业政策资源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一)资金资源(二)物资资源(三)人力资源(四)信息资源(五)权威资源 农业政策执行环境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一)政治环境(二)经济环境(三)社会心理环境 农业政策执行机构与人员对农业政策执行的影响(一)农业政策的执行机构 一般来说,国家行政机关就是政策执行机关。我国农业政策的执行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1.组织机构的布局要合理 2.组织机构各部门之间要有良好的分工协作 3.组织机构中各部门的权责关系要明确 (二)农业政策的执行人员 农业政策执行人员的准确涵义是指适合既定农业政策执行需要的富有能力的专业或职业人员。主要是政府各级执行机构内的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 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行为意向、政策水平及其对农业政策的态度等构成了影响和制约农业政策执行的重要因素。 1.农业政策执行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 一是专业技术水平,表现为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政策规定的能力以及进一步制定执行计划的能力;二是实际工作的经验尤其是处理公众关系的经验,表现为正确地预测危机的能力和正确地选择解决方式的能力;三是效忠国家的信念和自律精神,表现为遵从法律规定、维护社会正义的坚定性。2.农业政策执行人员要有积极的意向和工作态度 3.农业政策的执行人员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组织能力 农业政策对象对政策执行的影响农业政策对象是农业政策直接作用影响的对象,是农业政策的接受者。(一)农业政策对象的接受程度 (二)农业政策对象的数量 第六章 农业结构政策的目标概述 农业结构政策就是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用以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内部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构成及其比例的手段及措施。通过这种调整策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农业结构政策的具体目标(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二)实现对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农业区域结构政策目标1.发挥本国优势,参与世界农业分工协作,获取尽可能多的农业利益是政府宏观农业结构政策的基本目标。 2.要充分发挥国内各区域的优势,促进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 3.要追求区域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协作,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不断完善。 4.要促进落后区域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别。 5.要不断促进各区域结构的调整,以适应整个社会、经济、技术的发 展变化。 农业区域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1.加速全国农产品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地区比较优势发挥 2.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实施生产结构调整的区域协调政策 4.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配套政策 农业部门结构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农业生产单位内农业生产部门及各生产项目的组成情况与所占比重。 农业生产结构合理与否,主要看能否:①满足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各种农业自然资源,发挥当地优势,各生产部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③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④促进农业生态平衡的良性发展。 农业部门结构政策(一)种植业 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为目标,要积极调整种植业的区域布局、作物结构、品种和品质结构。 (二)林业 首先,林业是以劳动力投人为主的产业,这对发挥劳动力密集优势和克服资金投人不足相对有利。其次,林产品市场风险也相对较低。(三)畜牧业 发展畜牧业不仅能够促进粮食转化,缓解粮食阶段性供大于求的矛盾,而且能够带动种植业结构调整,带动食品、粮食、毛纺和皮革及饲料等相关工业的发展。 农业经营规模的内涵 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经营环境下,为获得最佳的产出规模而尽可能投人适量的生产要素,并使诸生产要素之间保持协调,以获取经济效益,国家应在兼顾微观经济效益的同时,进行调控,以实现宏观综合效益。 实现农业经营规模的政策建议 1.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加强和鼓励农业科学技术教育、农业科研与农业推广。 3.建立土地使用权市场化流转机制。 4.在资金上给农业以扶持 5.加快和规范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6.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七章 农业土地政策的目标是指农业土地政策所要实现的一种理想结果 农业土地政策目标的变化,呈现出以下演进特征:首先追求土地资源分配的公平性,然后追求土地资源配置的效率最大化,最终走向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即沿着公平—效率—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进的 农业土地所有政策(一)以土地私有制为主的农业土地所有权结构(二)以农业土地集体所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中国农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政策的演变1.确立农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2.巩固和完善农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农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内涵:1.农业土地承包经营农户所享有的权利的性质 (1)权利义务的法定性 (2)权利义务确立的民主议定性 (3)权利义务关系的非对称性 2.农业土地承包经营农户所享有的权利的内容 ①土地承包权 ②土地使用权 ③土地受益权 ④土地转包权 ⑤土地转让权⑥土地互换权 ⑦土地入股权 ⑧土地承包经营优先受让权 ⑨土地承包经营继承权 ⑩土地抵押 农业土地集体统一经营的内涵1.作为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 2.作为农户集合体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 (一)对农业土地拥有的限制1.对拥有农业土地的数量进行限制 2.对农业土地拥有人的资格进行限制 (二)对农业土地进一步分割的限制(三)农业土地用途的限制 农业土地的流转以土地使用权的转移——土地租佃经营为主。 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与政府为了公共目的而强制取得私有土地,并给予补偿的一种行为 各国土地征用的基本特征是一致的:一是政府特有的权力;二是只适用于公共目的的用地;三是对征收的土地给予合理的补偿。 中国农业土地流转政策 1.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的主体是农户而不是集体经济组织.这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在承包期内,农户对承包的土地有自主的经营权、收益权和流转权,有权依法自主决定承包地是否流转及流转的形式,并通过土地流转获取转包费、转让费和租金等流转利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截流或扣缴,不能侵犯农民的合法权益。②农村土地流转应主要在农户之间进行。③村组织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是中介服务,维护好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为土地流转提供信息,做好协调服务工作,而不是代替和经营。 2.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要遵循流转规范 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3.规范政府行为,保障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的健康进行 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结果。只有第二、三产业发达、大多数农民实现 非农就业并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和收入来源的地方,才有可能出现较大范围的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第八章 人力资源的含义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力的能力,即已经投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活动和尚未投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的人口的能力 。人力资源由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构成 人力资源的特点 1.人力资源的生物性2.人力资源的能动性 3.人力资源的动态性 4.人力资源的智力性5.人力资源的再生性。 6.人力资源的社会性 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基本状况(一)农村人力资源的数量巨大(二)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较低(三)农村人力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农村人力资源政策就是政府在一定时期用来干预和调节全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措施、方法和制度的统称 农村人力资源政策相应地也可以划分为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政策和农村人力资源质量政策 中国农村人力资源政策目标:第一、稳定农村人口,降低就业压力,提高劳动力利用率;第二、通过调整宏观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不同所有制类型的经济,改变农村劳动力所从事的产业活动过多集中于农业的单一就业结构;第三、鼓励农民跨区域流动就业,调节和平衡各地区之间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的状况,实现人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利用 21世纪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及特点1、农村新增劳动力还将进一步增加 2、国民经济增长和投资带动的就业增长呈现下降趋降 3、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呈衰减态势 4、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对就业的压力 5、大中城市吸纳农民就业的能力下降。 农村就业的特点 1农业劳动自身具有自给性特点 2 农业劳动者的就业大多具有自我雇佣的特点。 农村就业政策,就是政府根据自身的政治经济制度,从农村劳动力供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出发,专门做出的一系列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进行指导、管理和规范的制度、法规和具体措施。 农村就业政策的目标已经从原来的消极限制转变为积极引导,从城乡分割、偏重城市、确保城市就业逐渐向通过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稳定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与利用水平,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构筑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轨道。 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1.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政策 2.农村劳动力区域转移政策。 3.农业劳动力的城乡转移政策。 扩大农村就业的政策及措施1.引导农民从事开发性生产和扩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选择合适的农业技术类型 3.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4.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管理,促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形成的政策措施1.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2.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 3.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逐步消除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况 21世纪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目标与要求1.科技文化素质普遍提高 2.基本消除文盲、半文盲 3.逐步实施“绿色证书”制度。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1.超前性原则2.重复、不间断原则 3.阶段性原则 4.层次性原则 5.效益性原则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1.继续实行优生优育的人口政策,降低农村人力资源供给数量 2.贯彻“科教兴国”的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 3.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心理素质,促使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 4.改善农村人口的医疗保健状况 2.巩固和完善农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1)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 (2)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 (3)整顿“两田制”,长期坚持家庭联产承包制度 (4)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营制度 (5)确立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法律地位 (6)强化农户主体地位,规范乡村组织和政府行为,保障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健康进行 (7)农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规则的法制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5d7b90b4a7302768e993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