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重点(1)

时间:2022-03-28 04:09:2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从本段的划线句来看,分别概括以下句子比喻君子什么品质?

一、在以下原文上注释加点或划线的重点词: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2

3“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

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 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

3、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答: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4、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答:

5 “独爱菊”“独爱莲”,两个“独”字,表现了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陶渊明、周敦颐怎样的生活态度?

二、名句默写填空:

答:

1、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是:





6、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

2、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

怎样的品格?

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

答:

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二)

3、比喻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的句子是:

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

4、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比喻莲花庄重高雅、威严不可亵渎的语句是:

1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想感情?



答:

7、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

2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想感情?



答:

8、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

3 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

句子是:

同?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4 文章结尾一段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文章内容整体把握:

答:

1、中心思想:

5、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



的是什么?

2、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

答:追求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

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的操守。

1 牡丹:比拟

6、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2 菊:比拟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

3 莲:比拟

了作者怎样思想?)

2、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牡

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

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

洁身自好的节操。

1)牡丹:象征

7、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

2)菊:象征

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3)莲:象征

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四、文段内容理解:

五、参考译文

(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1)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

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



1

四、爱莲说 周敦颐




(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2)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

四、爱莲说 周敦颐 一、在以下原文上注释加点或划线的重点词: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名句默写填空:

2、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003年河北省中考理解题)

7、比喻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比喻莲花庄重高雅、威严不可亵渎的语句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5、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0、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三、文章内容整体把握:

1、中心思想:文章通过对莲花美好形象的具体描绘,表现了作者象莲花一样,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2、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2

莲比拟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2、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 (1) 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

的人。

(2) ---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

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四、文段内容理解:

(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从本段的划线句来看,分别概括以下句子比喻君子什么品质?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从而美名远扬 3“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莲花庄重高雅、威严不可亵渎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3、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4、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答: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 5 “独爱菊”“独爱莲”,两个“独”字,表现了陶渊明、周敦颐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6、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

(二)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答: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6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答: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7 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

同?

答:不同,文 中“菊”是正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

8 文章结尾一段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

5、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答:追求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6、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

了作者怎样思想?) 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7、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

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五、参考译文

1)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2)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61583fc04a1b0717fd5dd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