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 纵观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作为哲学子系统的西方政治思想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建构型和破坏型,且两种类型间隔分布,用函数图像表示为,建构、破坏、建构、破坏……总共分七个阶段,分别是诗歌传统、智者学派、苏柏亚时代、马基雅维利等批判思想、近代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或新康德主义以及后现代之后的拯救。 最初的建构时期,是诗歌传统期,也被称为前苏格拉底时期,是在苏氏之前古希腊最重要的政治传统。主要思想体现在以荷马史诗为代表的诗歌中,包括《伊利亚特》、《奥赛罗》。诗歌是实现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即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塑造人性。诗歌主张放纵人的激情的自然状态,因此作为人的表率的神也具有人一样的爱欲情仇,与后世超脱的神的形象全然不同。其中所赞扬的正义美德包括勇敢、荣誉、欲望等。 之后的智者学派时期是第一个破坏性阶段。智者运用理性辩论,目的是为自己牟取利益。智者一派的产生与古雅典政治生态环境有关,雅典的民主政治通过广场上的集会、演讲进行,这种广场政治的盛行催生了精于演讲辩论技巧的智者。智者派的出现是诸神退却后的产物,此派宣称没有秩序、没有规律、一切遵循我的意志。典型的观点如: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即没有正义,只有利益,典型的虚无主义思想。 到了第三个时期,也就是第二个建构期,是影响深远的西方古典主义理性的源起——苏柏亚时代。首先说到的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某种程度上保有智者学派的辩驳式特征,所以不其思想难免包含某些诡辩色彩。其次说到的是柏拉图。柏拉图思想呈建构式特点,其提出“理念说”,认为与实体相比,理念是一种更高的实体、更真实的存在。基于理念说,柏拉图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标准模版,人会在无意识中运用。他的“洞喻说”将人的认识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用人所看到的东西的变化来具体说明:首先是看到光的影子、其次是火光本身、再次是事物的阴影、最后看到真实的万物,进而看到太阳,即“善”。前两个物象可以概括为可见部分,后两个为可知部分,人的认识由可见上升到可知,便实现了认识的质的转变。最后是亚里士多德。亚氏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所述着作涉及多门学科,包括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物理学等。在其德性伦理学中,亚氏提出“四因说”,即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这四部分。亚氏还提出“原子说”,认为万物都有其秩序,每个人也都有其内在秩序。亚氏政治学中最主要的是城邦学说,其认为城邦的形成是基于人的“圆满”“自足”目的的实现,城邦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家庭,家庭联合形成村落、村落联合形成城邦。这一过程是个体通过联合克服彼此残缺的过程。亚的思想对基督教也有一定影响。 苏柏亚时代的鼎盛期过后,便迎来了思想史的第四个时期——以马基雅维利、休谟、尼采等为代表的批判和反叛思想期。马氏是政治思想由古典进入近代的一个转折性人物,其思想由之前古典思想强调人的义务转为强调人的权利,主张摆脱基督教的束缚,呼唤新的人格,倡导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抗争。意志主义流派的出现是对理性传统的反叛,强调非理性的意志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吉尔凯郭尔。吉氏是第一个存在主义思想家,其思想主要讲人的存在感。比较典型的有“荒原意识”,即一个人独自面对一片荒原时的恐惧和颤栗,会产生诸如“我该做些什么”、“我如何活下去”这样一些在一般情境下不会涉及到的问题。消除恐惧、颤栗的荒原意识的途径主要有三:一是审美。通过物质或精神方面的满足来转移或淡化这种恐惧,这是较低层次的解决方法。二是赋予人以伦理责任。通过角色安排赋予人以某种任务,要求人完成某件事情。三是信仰。即坚定的相信自己是安全的。这是从人本身出发、最高层次的方法,通过信仰做到审美与伦理的统一。第三种方法有机的将前两种方法融合在一起,以内在和外在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了人的存在困境难题。 接下来的第五个时期是近代建构主义思想流派,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包括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霍布斯的思想从人的感觉出发,认为人与人之间存在意志、感情上的冲突,如果没有外在东西的规制,就会陷入混乱的自然状态。霍布斯将解决此冲突的办法诉诸强共识性的形成。这种共识在成文后,自然形成法律,而无需专门立法。与立法相比,霍更强调执行机关的设置,主张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执行机关,并将执法权赋予君主,最终形成其绝对君主制思想。霍思想的伟大之处在于,其理论基于对人性以及现实情况的了解和深刻剖析,以个体作为社会基础的起点,论证现代政治的生成。第二个代表人物是洛克,洛克认为自然状态是美好的,自然状态下的人们只让渡审判权,且这一权力也可收回。基于对人性的不信任,卢梭提出分权思想。根据分权思想建立的政府应该是小政府,即政府主要扮演的是守夜人角色。为了防止政府侵犯人民的利益,人民保有革命的权利。卢梭的另一重要思想是“私有财产权”,其用劳动价值论来论证这一权利,其认为公有制(即全人类公有)是私有财产权的基础,换言之,私有的前提是同时还有其他同样的东西留给他人。 一直到近现代的后现代主义时期,出现了对传统经验主义的反思和背离。经验主义流派主张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人类社会,至18、19世纪,直到相对论出现,科学的地位几乎等同于真理。自此始,不同流派也开始各自对客观存在的探索:非马克思的其他社会主义思潮,意志主义、结构主义、功利主义都进行了关于客观存在的探讨。但至20世纪六十年代为止,所有寻找客观存在的努力均宣告失败,由此信奉没有真理、没有道德、崇尚虚无主义的后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68cae82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