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与供应链统计研究 综述 随着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物流企业竞争的主战场,为了获取竞争优势与市场份额,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转向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为了更好地参与供应链竞争,各国企业纷纷引入了自己的物流经营模式,进而与中国本土物流企业产生了激烈的竞争与矛盾。因此,物流企业如何适应新的物流竞争,选择适当的物流模式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各个节点物流企业集聚与整合最具市场竞争力的经济资源、发挥整体效能,以提升市场竞争优势。如何保证节点物流企业间融合的优势,减少物流企业间的冲突,以及评价供应链的绩效,这些都是供应链组织成员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深入系统的进行物流模式选择与供应链统计评价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31] [5][4][2][5][3][1]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各参与主体如何整合资源,降低运作成本,提高运作水平,进一步培育和发展供应链竞争力,明晰供应链统计运作也变得尤为重要.[13][11][10][8]因此,关于供应链统计评价的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供应链的评价主要包括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与方式的选择,但是直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被普遍接受的、具有较好系统性、科学性的供应链统计评价指标体系,[15][12]更多的只是对一些评价指标的简单罗列,忽视了指标的计量问题,[14]忽视了供应链各个流程及各节点的绩效情况。 我们通过SPSS对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物流企业供应链合作稳定性因素中整体协作水平因素、实力对等度因素、[15]利益分配因素与供应链财务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8]通过以模型中的控制变量“物流企业性质、物流企业规模”为分类依据进行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外资物流企业和合资物流企业的供应链合作稳定性因素状态好于国有物流企业和私营物流企业,[17]私营物流企业在稳定性因素的实力对等度维度同其它类型物流企业差异显著;[20]外资物流企业和合资物流企业供应链统计优于国有物流企业和私营物流企业;[19]由于中小规模物流企业对于供应链管理理念[23]及水平还较为落后,[21]规模较小的物流企业所处供应链合[25]作稳定性较差,供应链统计水平也相对较低。 [34]因此,为应对新时期转变发展方式需要,我国物流业也在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一是行业进入温和增长阶段,二是资源要素进入高成本时代,三是内需成为增长主要动力,四是整合与创新助推转型升级,五是物流基础网络初步成形。[40]这对转型升级关键时期我国物流与[41]供应链的发展提出了艰巨的挑战,提供了重大的战略机遇。面对新形势,我国物流业必须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32]寻找战略突破口,培育竞争新优势,以转型升级应对物流"新常态"。[31][35]而企业必须加强关键物流节点布局和物流资源掌控,实施供应链一体化管理,建立全球化供应链体系,[27]实现资源全球化配置,与全球利益相关方构建协作共赢的战略合作关系,[45][33]掌控供应链主导权。此外,作为未来一段时期指导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出台深化了对物流产业地位的认识,[41]明确了物流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15]确定了农产品物流、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等12项重点工程,聚焦了降低物流成本、推动物流企业规模化、改善物流基础设施等我国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体活力。 [48]这将有利于更好地破除现有制度障碍,[29]实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增强市场主[26] 参考文献 [1] 孙敏炜,邵建利. 建立现代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J]. 现代商业. 2007(20) [2] 高国云. 浅析我国物流统计发展现状[J].中国市场. 2008(28) [3] 何荣宣. 传统物流向现代供应链管理转变的策略[J]. 企业经济. 2011(09) [4] 李明勤. 基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分析[J]. 价值工程. 2010(03) [5] 陈瑞. 浅谈物流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的管理[J]. 现代商贸工业. 2007(06) [6] 胡勇.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分析. 商品储运与养护.2002(10) [7] 吴学谦. 优化供应链整合资源[J]. 中国储运. 2012(01) [8] 徐坤. 现代物流与供应链整合管理在物流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意义[J]. 中小物流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1(06) [9] 常浩. 浅谈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与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 知识经济. 2011(15) [10] 任红红,赵宁. 国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发展现状[J]. 中国城市经济. 2011(27) [11]马士华,李华焰,林勇. 平衡记分法在供应链统计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 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2(04) [12] 马士华,应丹丰,关旭. 影响供应链竞争力的物流能力要素分析[J]. 工业工程与管理. 2011(06) [13] 卢敏. 供应链统计的衡量指标及管理方法 [J].冶金管理. 2005(06) [14] 梁雯. 物流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J]. 现代情报.2013(11) [15] 何黎明. “新常态”下我国物流与供应链发展趋势与政策展望[J]. 中国流通经济.2014(8) [16] 李文军. 浅谈物流与供应链管理[J]. 通信管理与技术. 2014(05) [17] 于炜杰.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创新探讨[J]. 商场现代化. 2014(18) [18] 冯华,何佳莉,刘洋. 供应链物流能力绩效评价体系的调研分析[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4(01) [19] 蒲清泉. 第三方物流与供应链的融合研究[J]. 物流技术. 2014(21) [20] 杜丙治. 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4(22) [21] 李宁. 供应链物流与传统物流模式对比分析[J]. 北方经贸. 2015(02) [22] 李景峰,王继光. 知识经济背景下供应链整合绩效的实证研究[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23] 董文楠. 基于绩效优化的第四方物流企业盈利模式和支持技术研究[J]. 经营管理者. 2015(03) [24] 徐建新. 供应链管理的新模式——第四方物流[J]. 决策借鉴. 2002(01) [25] 赵建. 市场需求和竞争对供应链统计的影响[J]. 物流技术. 2015(01) [26] 薛蕾. 加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J]. 商场现代化. 2013(10) [27] 冯萍. 零售物流与供应链的整合优化[J]. 物流技术与应用. 2011(11) [28] 卞璐.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创新探讨[J]. 当代经济. 2013(24) [29] 马士华,陈习勇. 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能力构成及其特性研究[J]. 管理学报. 2004(01) [30] 孙向阳,周丽. 供应链统计评估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J]. 商业时代. 2010(11) [31] 陈钢,高杰,杨红焦,孙林岩. 中国物流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统计的实证研究[J]. 软科学. 2008(01) [32] 金真.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04) [33] 金真.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整合[J]. 物流技术. 2000(03) [34] 任红红,赵宁. 国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发展现状[J]. 中国城市经济. 2011(27) [35] 陈雪. 论现代物流与供应链整合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J]. 经营管理者. 2012(06) [36] 赵金毅,张辉,李明芬. 基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J]. 物流科技. 2011(03) [37] 徐坤. 现代物流与供应链整合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意义[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1(06) [38] 张芷璇,李思博.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J]. 学理论. 2011(23) [39] 赵火枝,常海红. 浅谈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 经营管理者. 2011(22) [40] 王朝,于迎春. 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 东方企业文化. 2011(20) [41] 王爱虎.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评述[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42] 李帅. 基于电子商务的物流与供应链网络优化问题研究[D]. 沈阳理工大学 2014 [43] 朱曦冉. 物流企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设计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 2014 [44] 濮小金. 浅析现代物流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J]. 学理论. 2009(28) [45] 董红信. 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优化策略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9(07) [46] 李明勤. 基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分析[J]. 价值工程. 2010(03) [47] 陈瑞. 浅谈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的管理[J]. 现代商贸工业. 2007(06) [48] 马三生,王秀荣. 浅论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J]. 商场现代化. 2006(23) [49] 修桂华,屈福志.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初探[J]. 商场现代化. 2006(31) [50] 陈晓华. 制造业绿色供应链的管理机制研究[D].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4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69468fbec3a87c24128c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