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的启示 破坏性本能是人的一种本能,弗洛伊德将其归结为与人天生的本能相对应的另一种本能。但是,破坏性本能在现实生活中总会受到理性和规则的约束。所以,在一般状况下,人的破坏性本能并不会表现出来,然而心理学家发觉,特定的条件可以诱发人表现出破坏性本能。 1969年,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进行了一项好玩的试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然后把其中的一辆停放在一个中产阶级聚居的帕洛阿尔托社区,把另一辆放在以杂乱著称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他把停放在布朗克斯区的那辆汽车的车牌拿掉,天窗打开。第二天,这辆汽车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社区的那辆车则无人问津,还是原来的样子。后来,津巴多把那辆车的玻璃敲碎了,仅仅过了几个小时,那辆车就不见了。 人们对待两辆汽车的行为表明,被破坏的东西会引发人们进一步破坏的意图和行为,从而产生消极的行为甚至犯罪。 这就是后来的研究者提出的“破窗效应”: 假如有人打破了一栋楼的玻璃,而户主并没有准时修理,那么,在的时间里,会有更多的人受到示意而去打破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破玻璃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滋生了人们的犯罪行为。 破窗效应会使人的行为陷入无规则的示意中,从而纵容个体的破坏性行为,它可以解释生活中许多现象。我们在看待或处理问题时,都会不自觉地出现这种破窗效应。 一份工作做得不够好且离自己的目标有距离的时候,你总是会觉得既然已经如此,再坏一点也坏不到哪里去,于是更坏的状况出现了。你与一个朋友的关系出现了裂痕,你开头对他恶语相加。很快,你发觉既然这样的话都说了,关系已经坏了,那么其他的话也可以说,也用不着再去想什么后果了。 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经常听人说,做事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我们现在可以说,一点一滴的行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一点一滴可能引发破窗效应式的连锁反应。你可以选择好的行为,让好的行为形成“充满”式的发展。但是,我们更应当记住:当我们产生了一个错误的心理和行为的时候,假如不加矫正,就会不断错下去,直到全面犯错而无可挽救。 破窗效应说明,人们的行为很简单受到环境的示意和诱导,许多小的失误也可能引起特别严重的后果,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6c0624c2d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