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 (3)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破窗效应的教育启示 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实际上,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破窗效应”的表现尤为明显。教室的垃圾桶旁边有一块纸屑,没人捡,不久,就会有第二块,第三块纸屑的出现,没过半天,教室内就会纸屑遍地;上课时,一个学生趴着睡觉,老师视而不见或没有及时提醒,不久,上课时睡觉的学生就会递增;课堂上,对班里个别学生的违纪违规行为熟视无睹,不加以制止,不知不觉中“破窗”就会越来越多,结果就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破窗效应”为我们教育者带来这样一个启示:班级管理的缺失往往就在一些细小的方面,如果这些缺失得不到及时的补救,那么整个班级就会产生缺乏责任心的氛围,而班风和学风往往就会在这种不良氛围中受到侵蚀。 “破窗效应”既然对班级教育管理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就要重视和防范“破窗效应”的产生。同时,我们又可以巧妙地运用“破窗效应”来加强和优化班级管理。 一、环境“美窗”。 当我们进入一个环境非常优美一尘不染的地方,我们就不会去吐一口痰,扔一张纸,这就是周围的环境在暗示我们不要去破坏这美好的环境。“破窗效应”强调的是利用外在的环境来教育人,因为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逆其道而行之,运用“破窗效应”的反面——“美窗效应”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如我们?常净化美化教室,天天做到窗明几净,学生在在这美好的环境中,没有人会故意去弄脏墙壁,没有人会随意丢一张纸,学生往往会自觉地维护着班级的美好环境。另外,还要重视班级良好舆论环境的建设,人人讲文明,讲礼貌,好人好事蔚然成风,充满正能量,学生也会更具有集体主义精神,人人都会维护班集体荣誉而努力。 二、制度“保窗”。 制定班规,做到有“法”可依。每学期伊始,班主任老师就要根据班级和学生实际,依照《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安全守则》《课堂常规》等制定班。可从纪律、安全、仪表、卫生、礼仪等“五项常规”进行细化,要对学生的行为做一些具体的限制和禁止,如强调“必须怎样”“禁止怎样”,要让每个班级都构建一套严谨、规范、有效的班规。在严格的班规面前,学生的行为也往往会较为谨慎小心,“破窗”也就难成“效应”。 三、人人“护窗”。 班主任老师要落实班规,做到有“法”必依。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制度不落实,就会成了摆设,“破窗效应”就会形成。因为任何管理不到位都可能使打破“第一扇窗”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批评教育,第二扇、第三扇“窗”,就难保不被打破。“第一扇破窗”往往是事件恶化的起点,因此,在抓规章制度时,对学生的第一次错误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对其他方面的第一次也要加强管理,例如对第一次上课、第一次值日、第一次作业等,对每一个“第一次”,班主任都要管理规范到位,若形成“破窗效应”,想再“亡羊补牢”的难度就要大得多。所以我们在班级管理中,不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都应本着“教育无小事,事事谨注意”的管理理念,及时地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做到防微杜渐。谨防“破窗效应”的出现。班主任老师要学会适当放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护窗”行动中来。如在班级全管理上,我选派一些管理能力强的学生组成安全小组,并给每位组员划定管理范围,落实管理职责,做到“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管”,隐患于未然,安全教肓管理也就落到了实处。这样,师生共同“护窗”,想“破窗”也就不那么容易了。 四、及时“补窗”。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人都会犯错误的,何况是那些心智还不成熟的小学生。即使班级制度的建设再到位,班主任的管理再勤奋,再谨小慎微,要让小学生根本不出问题、不犯错误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窗”破了是正常的,重点是我们应该怎样补救。 1.要鼓励、奖励“补窗”行为。要?常教育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任何同学都不以“破窗”为理由而同流合污,而是得以“补窗”为美德,要让学生明白“补窗”是一种高度的责任心和主人翁精神。有一天放学后,其他班级的一位学生提着满满一桶的垃圾要去倒掉,由于他没留意,几块纸屑散落了下来,本来洁净的走廊顿时多了些不和谐的“斑点”。这时,小玲同学背着书包从教室里走了出来,她看到了地面上的纸屑,便弯下腰捡起来折回教室丢进垃圾桶。我刚好目睹了这一幕,第二天,我在班级里大力地表扬了小玲同学,号召大家向她学习,并奖励了她5分的德育量化分数。这样,通过适当的褒扬,学生人人争当“补窗”先锋的局面就逐渐地形成了。 2.寻找“闪光点”。对那些“破窗“的学生我们要格外关注,要用爱去滋润他们的心田,要以“育人”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出教育的本质。要加强对其他学生的宣传教育,事后宣传的内容应包括事情发生的?过、老师的处理意见、处理的方法等,适当的情况下还可以在学生中进行讨论,形成舆论攻势。 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因此,我们作为老师,何不寻觅一下学生身上闪光的地方,给他破旧的“窗户”贴上美丽的“装饰”,从而激发他的自信心,增强他学习的动力,使他看到成功的希望。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教育者,明白了“破窗效应”的启示,我们一定得摒弃懒作为、不作为的现象,要有一种把班级管好、把每个孩子教好的理念。这样 “破窗”少了,班级管理得到了优化,良好的班风学风自然就形成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6e6b3bb82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0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