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柳宗元《永州八记》的艺术性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以其精湛高妙的艺术手法奠定了山水散文在中国散文史上的重要地位。本文从其天人合一的艺术追求、凄神寒骨的艺术境界、含蓄深婉的抒情方式和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四方面进行论述。 标签:柳宗元;永州八记;艺术性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内容博大深邃,表现手法精湛独到,奠定了其在中国散文史上的重要地位。“永州八记”不仅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的精华,而其高度的艺术性值得我们细心揣摩,长久品味。 一、“天人合一”的艺术追求 我国文学史上的山水散文,虽在南北朝时期初具雏形,但只限于对自然的热情讴歌。直到唐代,才呈现出人追求与自然合一的倾向。柳宗元可说是我国山水散文中天人合一艺术追求的第一人。他追求的是“人与大自然合一”[1]的艺术。《始得西山宴游记》(以下简《西山记》)标志着柳宗元天人合一艺术追求的开始。“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意思是神思悠悠,与天地元气融为一体,无法找到它的边际;胸怀舒展,与大自然共游,不知它的尽头。“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意思是思虑全消,忘掉了自身的存在,与万物融为一体。这些都是作者精神与宇宙自然的契合。《钴钅母潭西小丘记》(以下简《小丘记》)云:“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谋”,即合,契合之意。作者从自然景观写到天人合一与《西山记》相同,但表现的角度和形式却不同。《西山记》的角度是人向自然的投射、人与自然的契合,而《小丘记》则是自然向人的呈现、自然与人的契合。 二、清幽高洁的艺术境界 清幽的艺术境界,大都是被贬作家艺术心境的投射。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则成功地营造出一种清幽高洁的艺术之境。《钴钅母 潭记》云:“钴钅母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抹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作者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一幅是流水图。作者以飞动的笔势,描摹了潭上游那湍急奔腾的溪流。另一幅是清潭图。作者笔下的一泓潭水是那样的宁谧、平和,四周又绿树环绕,飞泉高悬。动态的流水表现钴母潭的幽深寂静,其用意是营造一种清幽冷寂的艺术境界。“尤以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文章以其丰富的想象收笔。这里,一股异常幽冷窒闷的气氛在中秋月圆的背景下漫延,一份淡定的情意萦怀,其清幽高洁的艺术境界应笔而出。《小石潭记》以简洁的笔墨描绘小石潭的胜景,营造出凄神寒骨的艺术至境:文章开头以“如鸣佩环”写水声之清脆,则清幽之境初露端倪。“水尤清洌”是全篇的文眼,同时也是凄神寒骨艺术境界的感情基调。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更显其幽。作者写鱼一段,活画出一群栩栩如生的游鱼。“似与游者相乐”一语,使清幽冷寂之境豁然而出。接着又写岩势婉曲,“不可知其源”,将人们的想象带入一种更为幽渺莫测的境界。最后,作者坐潭上,只见“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文末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收笔。读到此处,那竹树环绕,潭清水洌,寂寥无人的氛围,令人凄神寒骨、毛骨悚然。 三、灵活多样的艺术手法 《永州八记》短小精悍、优美动人,描写手法多种多样。 对面着笔,侧面烘托。这种手法在《西山记》中运用得最为成功。“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山之高可想而知。“尺寸千里”更说明站在西山之巅,千里之外的山光水色仿佛近在咫尺。作者借“数州之土壤”,千里之景色来烘托西山的高峻、人格的高大,收到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小丘记》以动态写静景,状物工巧逼真,栩栩如生。作者描写石块的奇形怪状,以饮溪之牛马登山之熊罴来比拟奇石。这不仅把静态景物写得生动别致、活灵活现,而且这样的奇石点缀在小丘上,给整幅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机和勃勃生气。 以实见虚,虚实相生。《小石潭记》中作者的独创性就在于不写水清,只写游鱼,则澄澈之潭水己粼粼映眼。日光下的蓝天、白云、绿树、翠蔓倒映水中,如此神来之笔,恐怕最高明的画师也难以达到这样绝妙的艺术境界。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钴鉧潭西小丘记》在作者眼里,清明之景映目,潺潺之声悦耳,空灵之境入神,深幽之气沁心。作者的感情、心神完全与周围景物融为一体了。 此外,《石渠记》中,作者采用了移步换形的手法写景。文中,石渠随着作者“自渴西南行”、“逾石而往”、“又折西行”、“北曲行纡馀”,移步换形之际逐一次第呈现眼前。 【参考文献】 [1]季羡林著.王岳川编.季羡林学术精粹[M]第一卷.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4.(P69) [2]张耿光.庄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P118,P33,P300) [3]欧阳修 宋祁. 新唐书[M]. 卷一六八.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4]柳宗元.对贺者[M].柳河东集:上 卷第十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P226) [5]柳宗元.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M].柳河东集:下卷第三十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P519—520) [6]柳宗元.与韩愈论史官书[M] 柳河东集:下卷第三十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P499) [7]翟满桂.一代宗师柳宗元[M].长沙:岳麓书社.2002.(P176). [8]柳宗元.愚溪诗序[M] 柳河东集:上 卷第二十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P409)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6d7e11f99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