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社会化:人们形成社会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和对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刺激给予合适稳定反应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3、文化: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4、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5、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6、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7、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8、道德社会化:人们将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 9、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男女个体学习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10、反向社会化: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11、社会角色: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12、角色学习: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的总和。 13、角色扮演:是角色的实现,要经过角色期待、领悟、实践三个阶段。 角色期待: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望和要求. 角色领悟:是角色扮演者对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 角色实践: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是角色领悟的发展。 14、角色紧张:当一个人同时进行多重角色扮演时,面对各种不同的角色要求,个人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发生矛盾,就会产生角色紧张。 15、角色冲突: 指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情境中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状态。 16、角色不清: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常感到许多角色的行为规范超出了他们过去习以为常的范围,不知道这些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17、角色中断:指一个人所承担的前后相继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的矛盾。 18、角色失败:指由于多种原因而使角色扮演者无法成功地扮演其角色,从而出现严重的角色失调现象. 19、动机: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20、成就性动机:指推动个体去追求、完成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且设法将其达到某种理想地步的一种内驱力。 21、亲和动机:又称为结群动机,是指个人要和他人在一起或者要加入某个团体的需要。 22、权力动机:是指个体具有的某种强烈的支配和影响别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驱力。 23、侵犯:也指侵犯行为,攻击或攻击行为,它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24、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或群体有益的行为。 25利他行为:以利他为目的;不期望任何精神或物质的奖励;自愿的;利他者本身会有所损失. 26、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心身状态的察觉、认识或对待。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自我意向。 27、自我觉知:是指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活动过程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 28、自我评价:指个体对自己的判断,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29、印象管理:是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30、自我过程:指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影响自我意识的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包括自我评价、自我美化和自我表现。 自我美化:指个体用以避免自尊心受损或增强自尊感的过程和结果。 自我表现:指个体通过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以形成、维持、加强或澄清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31、社会知觉: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对他人,自己以及群体进行认知的过程,是人对社会刺激物的知觉。 32、印象形成:认知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 33、首因效应:指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近因效应:最后的印象对人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当知觉者对某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印象后,他就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也具有良好的特征。 慈悲效应: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 投射效应:指在认知及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 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一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34、归因:人们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推论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及态度的原因并加以判断和解释. 35、社会态度: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反应倾向. 36、沟通:人与人之间的非物质性的信息交流,也包括物质的交换,还包括人与人之间通过非物质的和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所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或联系. 37、沟通过程:包括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人、反馈、障碍和背景七个要素。 38、副语言:非语词的声音信号为。 39、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疏离与远近距离,用肯定或否定的方式去评价别人的倾向. 40、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 41、冲突:人与人或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相互斗争、压破坏甚至消灭对方的方式和过程。 42、合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为达到共同目的,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一种互动方式。 43、自我价值保护:保护自我价值不受威胁和提高自我价值,是个人先定的优势心理倾向。 44、团体:由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成员,在同一规范和目标的指引下协同活动的一个组合。 45、领导者:从事领导行为的个体,领导行为是通过领导者实现的。 46、从众:指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改变行为和观念与团体其他成员一致的倾向。 服从:指个体在社会规范、团体压力、他人要求下,不得不改变观点和行为的现象。 依从:因他人期望的压力而接受他人的请求,行为符合别人的期望的现象。 47、团体凝聚力:成员在团体内团结一致、积极活动和拒绝离开团体的吸引力。 48、社会测量法:是由心理学家莫里诺提出的一种测量团体(特别是小团体)内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和人际相互作用模式的方法。 49、社会促进作用: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 社会抑制作用:社会心理学家把这种团体情境使个体作业水平降低的现象称为社会抑制作用。 50、偏见: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所建立的对人、对事的态度。 一、1、社会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1) 哲学思辨阶段:基本特征是根据权威的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们的社会行为。2) 二、社会经验阶段:基本特征是强调根据经验来描述社会行为。3)实证分析阶段: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转变为定量,从理论转变为应用. 2、社会心理学主要方法 1)档案法: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搜集各种现存资料,借以揭示特定社会行为与心理现象与某些社会条件之间依存关系的一种方法.优点:无实验效应问题;可以追溯社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也可进行跨文化比较.缺点:它是相关性研究,难以作因果判断。难以获得完整、客观的档案资料.2)调查法:是研究者根据所研究问题性质来进行实地调查,收集资料,然后作统计分析最后做出结论的一种方法。优点:能够进行大面积的研究,并且经济、省事、易于进行等。缺点:研究缺乏控制,有时结果中会混进任意作答的资料,使研究的精确性受到损害。3)观察法:是研究者亲临被研究情境——现场,对一定被试的某些行为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体统观察的一种研究方法。优点:自然、真实、前期探索。缺点:代表性差;主试偏见。4)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系统的操纵一个或多个变量,并观察这种操纵对其他变量的影响,从而发现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优点:可以揭示因果联系。缺点:控制有限,研究可能会受到干扰. 二、1、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1) 生物因素:遗传因素是人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前提.2)社会文化环境因素:文化因素。家庭因素,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尤为重要。学校因素,教师的威信和期待作用尤为重要.同辈群体。职业背景。大众传播媒介。 2、社会化发展的阶段 1)基本社会化2)预期社会化3)发展社会化4)再社会化5)反向社会化 三、1、成就动机理论 1) 追求成功与逃避失败:艾特肯逊,相对心理向度理论。2) 追求成长与追求表现.3) 成功恐惧动机:赫尼尔。 2、为什么在高度不安的条件下个体会产生亲和动机? 1)人和人之间的亲和是为了减少不安和恐惧;2)当个体对自己的状况模糊不清时,很难有客观的标准来说明自己的情感是否符合一种情境,于是就产生亲和动机。个体越是难以确定自己的感情,就越希望与别人在一起,以便减少不确定性. 3、如何判断一个人具有侵犯动机? 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征 4、影响攻击行为的因素 1)厌恶事件:挫折、剥夺感、不公正、侮辱等2)榜样的影响:观察学习3)激励性诱因4)控制:指令性控制、妄想性控制5)生物化学因素 5、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原因 1) 情境因素:情境的模糊性,责任分散,助人代价,事件的紧迫性,自然情境2)认知因素:他人需要帮助的推断,助人合适性的推断,值得性推断,责任的自我归因,自我意识和自我归因3)情绪和人格因素 6、亲社会/利他行为促进与培养 1)增加责任明确与人际相互作用2)提供亲社会榜样3)将人们的助人行为归因于利他主义动机4)运用社会影响策略5)通过行为实践培养亲社会行为 注:若提问控制侵犯行为和增加利他行为,则需要加上如下几条:6)合理宣泄7)移情能力的培养8)成熟个性的培养9)创造良好环境10)通过惩罚矫正侵犯行为 四、1、自我评价形成的途径 1)根据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自己2)通过与社会上和自己地位、条件相类似的人的比较3)通过个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分析 2、印象管理的策略 1)按照社会常模管理自己2)隐藏自我和抬高自我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 4)投人所好,如自我暴露、施惠。 3、米德的自我形成和发展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自我是原始的,主要特点是无意识地模仿他人,对符号和意义缺乏理解.第二阶段是模仿阶段:儿童学会了语言,学会扮演他曾模仿过的“某个重要他人"。第三阶段是社会角色扮演阶段:把自己扮演为某个角色。 五、1、影响归因的因素 1)社会视角2)观察位置3)自我价值保护4)时间因素 ★2、归因理论 (一)海德的归因理论。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认为每一个人不仅对各种行为的因果关系感兴趣,力图弄清楚周围人们行为的前因后果。 行为事件发生的原因有:1)内在因素,情绪动机态度人格等2)外部因素,环境、运气、任务难易程度等。 海德认为人们归因时使用的原则:1)共变原则2)排除原则. (二)凯利的归因理论,“三维归因理论”。任何事件的原因最终归于三个方面:1)行为者2)刺激物3)环境背景。 归因时候使用三种基本信息:1)区别性信息2)一致性信息3)一贯性信息。 (三)维纳归因理论。1)把成功归于内在因素,会使个体感到自豪和满意;若把成功归于外在因素,会使个体感到意外和感激。若把失败归于内在因素,会使个体感到内疚和无助;若把失败归因于外在因素,会使个体感到气愤和敌意。2)把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会提高以后的工作积极性;把成功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会使以后的工作积极性可能降低也可能降低.把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会降低以后的工作积极性;把失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72af7d15a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