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刻版印象: 也称类属性思维,指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 2.印象形成: 对于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3.社会认知: 包括关于特定社会对象的全部认识过程 4.印象管理: 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5.角色扮演技术: 角色扮演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 ,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社会心理学技术。 6.角色获得: 指站在别人的立场,体验别人的角色,了解别人在交往情境中的期望与情感。 7.社会化: 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8.登门槛效应: 在提出一个较大要求之前,先提出一个小的要求,从而使别人对较大要求的接受性增加的现象。 9.助人行为: 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10.再社会化: 个体需要通过吸收新的角色、价值或知识来建立新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生活目标的过程。 11.认知启发: 是指人在社会认知中喜欢走“捷径”,并不对关于他人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的现象。 12.态度: 指对行为的主观的或心理的准备状态。 13.社会知觉: 指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印象。 14.社会助长: 也称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或是在电子监控存在的情况下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15.罗森塔尔效应: 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16.偏见: 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特定的人或事物的情感色彩明显的倾向性态度。 17.人际吸引: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 18.社会惰化: 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19.自我概念: 个人关于自身的认识和观念。 20.侵犯行为: 是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动。这种伤害行为可以是实际造成伤害的行动或语言,也可以是旨在伤害而未能实现的行为。 21.群体极化: 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22.群体思维: 指一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 23.过度理由效应: 指附加的更有吸引力的外在理由会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动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 24.沟通: 一般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包括人与人之间的非物质性的信息交流、物质的交换、人与人之间通过非物质的或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所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25.从众: 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多数人相一致方向变化的现象。 26.依从: 人因为他人的期望压力而接受他人请求,行为符合别人期望的现象。 27.服从: 指个体或群众在权威命令之下,迫于直接的或规范的压力而做出命令指定行为的现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f3f4cd3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