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境·诗意·诗情——古诗教学有效性的实践

时间:2022-10-10 14:03: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诗境·诗意·诗情——古诗教学有效性的实践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大多是历经千年的不朽名篇。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

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但是由于其与我们相隔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对于古诗文的语言习惯很不熟悉,教学中有很大的困难。笔者从古诗教学的有效性入手,进行了一些实践和尝试。 一、有效,从匠心独运、创设诗境做起。

古诗词言简意丰,却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甚远。所以教师在教学时特别需要创设与古诗词相和谐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如临其境深入感受。如王崧舟老师在执教《长相思》时对学生这样说: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王老师用凝练而有诗意的导语、优美动听的音乐创设情境,又借助书上的插图和布景,让学生穿越千年的时空,走进了诗人的生活情景。 二、有效,从抓住诗眼、理解诗意做起。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很多古诗都有诗眼,通过这诗眼,我们能领略整首诗的神韵。那如何指导学生通过抓住字眼来感悟古诗的神韵呢?在教学课文《池上》这首古诗时,笔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很显然,《池上》的诗眼是一个字,因为,这个字能表现小娃的天真无邪和纯朴可爱,突出其童心、童真、童趣,也表现了诗人对乡村孩子的喜爱之情。那如何指导学生来理解这字呢?以下是针对这个环节的课堂教学实录。师:刚才有的同学说小娃是个小偷在偷人家的白莲。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插图,画上的小娃像个小偷吗?生:我看不像,他非常快乐地撑着小艇,一点都没有做的那种慌张。生:小娃不懂得藏匿行踪,让船冲开浮萍,池面上划开一道水路。偷不会有这么大动作的。生:我觉得小娃不可能是小偷,莲子就生长在湖中,随便采摘几个,怎能算偷呢?师:真是善于思考!生:我觉得小娃不是小偷!小娃采莲子时,诗人白居易可能正在岸边仔细地瞧着,如果小娃是小偷,诗人怎么会将他写在诗中呢?师:大胆想象一下,诗人看到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这一情景,会有怎样的表情?生:他一定捻着胡须,笑眯眯地看着。嘴里还说着:真是个调皮鬼!”生:他可能会躲在隐蔽处,偷偷地看小娃偷采白莲。师:此时的白居易会有怎样的表情?生:他会偷偷地笑。师:同学们的想象真的很丰富。师:同学们,我们的无声老师是如何解释这个字的呢?生:字典中的有五个意思,我认为在诗中是瞒着人的意思!就是偷偷地的意思。师:小娃要瞒着什么人呢? 生:一定是他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师:小娃采莲子为什么要瞒着这些人呢?生:因为从图上可以看出,小娃年纪很小,撑小艇采莲子会掉下水,有生命危险的。师:可是小娃实在太喜欢在风景如画的湖面上荡舟,所以只得——生:瞒着大人们下湖! 师:可是小娃心中实在太想品尝甜美的莲籽了,所以只得—— 生:瞒着大人偷采!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原来这里的不是偷东西,而是瞒着大人偷偷地干自己喜欢的事呀!我们还从中感悟到诗里除了小娃的偷采,还有诗人的偷看、偷乐的意蕴呢。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尤其要读出小娃的天真、调皮、可爱。正因为抓住了古诗的诗眼,使得古诗教学增加了探究的内容,师生对文本的解读更有深度,教学的趣味性变得更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了很大提高。

三、有效,从适度拓展、体悟诗情做起。

古诗,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似乎是人们表志的最好形式,所以就有了诗言志说法。可是儿童的生活经历毕竟还不丰富,所以难以理解古诗中诗人所传递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石灰吟》一首看似平常却又很不平常的诗充分地表达了作者为人处世的态度、一身正气的品质。让学生体会到精练文字背后的内涵是教学中的难点。笔者曾在一次区级观摩课上看到一位老师是这样突破难点的:


:诗人是谁? :于谦。师:和李白、杜甫相比,于谦名气要小些。《明史》中的《于谦传》一共写了70多页,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其中的一段(课件出示:于谦简介)。学生静静地听。师(根据课件内容相机板书):青年时,孤灯苦读,外放偏远。52岁,国家危亡,身处绝境。58岁,贪官陷害,身陷死牢。师:自己读一读这三句,你有什么感觉?生:他一生十分清苦。生:他一生两袖清风。生:他一生就像石灰一样非常清白。师引读:青年时,孤灯苦读,外放偏远。这就是——引读第一句。52岁,国家危亡,身处绝境。这就是——引读第二句。58岁,贪官陷害,身陷死牢。这就是——引读第三句。师:500多年前,千锤万击在意吗?生:不在意(教师随即擦去第一行诗)。师:烈火焚烧在乎吗?生:不在乎(教师随即擦去第二行诗)。师:粉骨碎身害怕吗?生:不害怕(教师随即擦去第三行诗)。师:因为——(留下最后一句)齐读。要留什么在人间?生:清白。生:一身正气。生:高尚的品德。生:对国家的忠诚。师:一颗赤子之心。生:清正廉洁。师:留下的太多太多。(课件出示,伴着音乐,齐读要留清白在人间。)齐读这首诗。师:其实,读咏物诗就是赏读人生。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简单且有效的拓展中走进诗文,与诗人心灵对话。个性化也好,多元解读也罢,不让学生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不让学生的心灵与高尚的人物为伴,是无法拨动其内心深处的琴弦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74adadd99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