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实践《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观念与教学新理念有着激烈的冲突,加上当前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因此在小学品德教育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一些学校的《品德与社会》教育存在着"假、大、空"的问题,许多教师教学观念依然封闭,无法跟上新课标的发展。作为一名面处教育改革的品德老师,如何转变当前教学现状,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是我们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关键词】: 素质教育改革 新理念 小学品德教育 有效性 “有效教学”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学时间、精力、努力投入内,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尺度。教育为本,德育先行。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首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 一、科学整合教育资源 从心理学讲,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自然环境或具体的社会环境。所以把《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内容设置成系列情景,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生动有趣,这有利于吸引孩子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进而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把教学内容设置成系列情景而达到生动有趣呢?我做了如下的实践探索(1)把适合孩子理解的国际国内的重要新闻引进课堂教学。(2)把重大科技成果引进课堂教学。(3)把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社会热点事件引进课堂教学。(4)把孩子身边发生的事引进课堂教学。(5)拓展引申课本内容。(6)把教师自身隐含的资源引进课堂教学等。(7)把其它学科资源引进课堂教学。(8)把在教师和学生中调查的内容引进课堂教学。 以上八点内容,一要融入课本教学内容之中,二要与多样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做好了这两点既能使课堂教学不脱离课程目标,又能使课堂教学具有生动有趣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可将教学内容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渲染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冲破时空,多方位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启迪思维,陶冶情操。因此,我们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对学生有效地激情、启思、明理、导行,提高教学效果。在《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教学中,用课件真实呈现汽车尾气造成的空气污染状况及用动画课件呈现汽车尾气中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得意忘形的嘴脸和声音,让学生直观地体验了汽车尾气污染的严重性,激发学生开动脑筋,思考解决汽车尾气污染的方法,增强社会责任感。还运用课件真实呈现车毁人亡,惨不忍睹的交通事故现场情景,同时让学生思考交流交通事故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的危害,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珍爱生命的重要性。《我国的国宝》一课中不仅用课件直观地展示了我国38处世界文化遗产就象38 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国的大地上,还跨越时空真实呈现了我国的长城、秦兵马俑、敦煌莫高窟等国宝的风貌,有效地激起了学生为我国所拥有的灿烂悠久的文化遗产而自豪骄傲之情,爱国之情,也激起了学生深入探究了解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更大的欲望。 三、利用教材、有效开发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很多课文涉及的教学内容很广,给了教师很大的内容创新空间。如果在教学过程中 “照本宣科”,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那么学生是很难达到课堂教育的有效性。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我们要利用教材,教 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农村学生的生活,要注重挖掘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紧密的典型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用学生生活中的真实事件让他们体验感悟、自我实践,接受教育,让学生真正喜欢品德课。教材向学生展示一个个生活事件,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出典型的资料进行教学。我们要将典型教学资源还原成有血有肉的生命体,让学生感受其内在的情感、意义,这样学生才会获得深刻的认识,课堂教学效果也更有效。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谢谢你们,我的父母》一课时,我想如果直接按照教材的内容讲一遍,孩子们可能浮于表面的认识,虽然在农村,但现在的生活比以往富裕,孩子们在家里还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长辈眼里的宝贝,他们很难感受爸爸、妈妈为了我们的幸福成长,辛勤操劳着,孩子不知道父母养育的艰辛,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长辈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组图片,向学生展示父母为了家而忙碌着。孩子们看到在在烈日炎炎下看到自己的父母在田间劳作;看到在寒冷的北风中家长送孩子上学的情景;看到长辈在饭桌上自己把肉夹在孩子碗里,自己却吃着骨头,啃着鱼刺……孩子们通过“亲身”感受父母亲的生活,感受到了父母给予自己的“爱”,体悟到来自父母慷慨无私的爱的背后,原来隐藏着那么多的辛苦。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展开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也应该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 四、要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在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三个课程目标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它们共同存在于生活中的,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提升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全面地把握课程目标,要通过情境的设置、通过多种教学活动,使教学回归生活,恢复生活本来的面目,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要求。在具体的课程单元中,教师要逐渐地习惯于全面地考虑和把握教学目标。无论是什么样的具体内容,也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教师都应当事先从目标出发进行考虑:在这一单元、主题或课题的学习中,可能促进学生哪些态度的形成和转变?可能促进学生哪些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可能给予学生哪些知识经验的获得?进而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加以把握。当然,在不同的内容中,态度、能力、知识目标必然地会各有侧重。 总之,只有正确、全面地理解品德与社会课程,把握教学关键,才能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及方法进行有效评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滕英兰.实践生命情感教育,构建和谐政治课堂[J].中学教学参考.2009年03期 [2]赵再锋.试论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年04期 [3]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10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c37b11752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