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升本被拒有何影响?上高职谋发展没戏了? 近日,省教育厅下发《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广东省高等学校设置“十三五”规划>中期调整工作的函》,坚持“特色学校不变为综合学校,专科高职学校不升为普通本科学校,职教体系学校不转为普教体系学校”,以优化存量为主,从严控制增量。函告一出,引发了不少关注。 事实上,早在2017年教育部就已发布了《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严格限制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努力建成一批高水平的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此次中期调整,也坚持设置规划的严肃性和延续性,只进行小幅微调,原则上不作大的调整。 其实说起升本,很多高职院校的“执念”由来已久。尤其是在区域内、行业内、办学能力上优势明显的高职示范院校、骨干院校,内心最深处的渴望仍然还是——“升本”。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高职升本呈现出持续“高烧”的症状。 高职升本为何这么热? 当前社会是“学历社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国民有着强烈的“学历情结”,学校办学也有明显的“学历导向”。 学生和家长在择校时偏向本科,万不得已选择高职院校,入学后也期望通过“专插本”、“专升本”等途径获得本科文凭。尤其是望子成龙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通过学历来获得一个身份和地位的提升,打破固有身份和阶层的偏见。 再者目前的招生体制下,重点院校“掐尖”,职业院校“掐尾”,高职院校一直被视为高等教育的末端,成为高考落榜生的“无奈选择”。导致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很关键的一个因素是:当前的职业教育是“断头”的教育,缺乏学业继续发展的上升通道。因此,在许多家长、学生眼中,“读了职业教育,是没有前途的”。 这种怪象,一次次给专科层次职业教育贴上“低人一等”的标签,也自然造成恶性循环:职业院校生源数量、质量堪忧,职教的社会认同感持续低迷。 “教育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但现实往往很残酷。一方面,高职在社会、学生和家长中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还不高;一方面,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实用技能人才。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招聘时的本科门槛又把高职生挡在门外。 高职升本为了学生? “高职升本”满足了部分学生的升学需求,但并非高职教育发展的最佳选择: 其一,高职升本意味着高职院校从职业教育转向普通本科教育,很可能造成素质相对较好的学生从职业教育中流失; 其二,一些高职院校为了让学生顺利报读本科,不得不削弱职业技术课程,高职人才培养从多样化趋向单一化。 据了解,高职升本需要通过办学规模、师资队伍、教学与科研水平、基础设施、办学经费、领导班子等指标的评估审核。有的高职院校为了追求“升本指标”,甚至制造“面子工程”,通过压缩招生计划,减少在校生人数等手段来提高各项生均比。 高职升本后会更好? 值得肯定的是,“升本”确实体现出部分高职院校对自身办学的自信,但如果盲目拔高,没有凸显特色专业优势,即便升本也仍会面临一堆招生难题。 据招录数据显示,部分高职院校成功升本后仍然难以解决招生困境。如学考招生计划达300-400人,实际投档数却不足百人。补录降分、扩招仍无法完成招生指标。而升级为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竞争力却十分薄弱,特色专业优势难以凸显,招生困难重重。 对比深职、广轻等高职院校,虽然一直未加入本科大本营,但每年录取分数线超本科分数线,入校门槛不断走高,优质的办学实力永远让人刮目相看。 另外提醒大家,通过高职自招或学考录取考上已升本的院校,毕业后拿的还是专科文凭。 新调整透露着什么? 我省“十三五”高校设置的中期调整要保持设置规划基本稳定,关于严格限制高职升本的坚持,相信会让很多高职院校放下“升本执念”,另独辟蹊径建立独具广东特色的职教模式,对我国构建职业教育“中职、高职、本科、硕士”有效衔接的现代职教体系也将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要发展,不一定要紧跟升本之路,相反,高职可依照职业教育规律,探索出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 据悉,深职院正在参照工业4.0模式培养新型技术人才,同时推进“普职融合”等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学生的多方面职业能力,培养“多能多巧”型的高素质人才。 高职教育首先是姓“职”,而不是姓“高”,职校升级为本科实则很容易陷入“有名气,无实力”的尴尬处境。“原则上不升本,就是没到实力认可阶段不可为,就算有了实力,也不一定而为之。高职院校更应踏踏实实守好本分,干好职业教育应该干的事,本科高校的事情,自然会有本科去承担。 其实,政府教育部门也应综合考虑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和办学质量,有计划、分批次、分地区升格一批国家示范高职或骨干高职院校,经济欠发达地区也要从地方经济发展和学生层次提高需求出发,按地市或大区域选择高职院校的重点专业先行先试,修正政策体系,授予这些学校和部分优势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与地方应用型本科大学一起试办职教本科教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83004a4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