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

时间:2022-09-18 16:02:2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季氏将伐颛臾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军事行动。孔子说:求!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它当做东蒙山的主祭,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求!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求!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出(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们,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谋在境内动用武力。我担心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宫廷的内部。 作品鉴赏

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771---694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693---662位)的弟弟,号称三桓。到孔子这时,三桓执鲁国国政已达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在这一百多年间,公室(鲁君)和私室(三桓)之间的主要斗争有:①前594(鲁宣公十五年)针对三家分地扩展颁布了税亩制度;②前562(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③前517(鲁昭公二十五年)欲诛季,三桓联合进攻,昭公被迫逃亡。这斗争一直继续到战国初年,《史记·鲁周公世家》说: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不见经传。后世注家以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转达了孔子的意见,季氏惧祸而止。《史记·孔子世家》载:仲由为季氏宰在前497(定公十三年);季康子召冉有在前492(鲁哀公三年),其时子路随孔子在陈。至于二人何时同为季氏家臣,则不得而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季路、冉有才能的事,也不著年代。据推测当在鲁哀公初年。

孔子一贯反对陪臣执国政对三桓的指责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记载。


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 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第三段话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

此文是篇驳论,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力,运用了历史材料,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文中有三处用了反诘句,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894cf38376baf1ffc4fad5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