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双璧兰亭序

时间:2023-03-30 08:08: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文书双璧兰亭序 298 楼莉莎

兰亭集序清新隽永,千古传诵,流传百世而至今,号称“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法帖,历代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均爱不释手,有专家从书法角度,总结了《兰亭序》帖的“四美”:

一是字形笔法之美。《兰亭序》帖,全文324字,28行,在字形上随字的势和字本身灵活处理。把字形的大小、宽窄、开合、长短等不同形状表现的淋漓尽致, 字势飞动,大小错综,变化迷离,生动自然。重字多变美,或方圆,或伸缩,或相背,或粗细,或疾涩,都寓其中;偏旁变化美。对相同的偏旁部首分别安排,巧妙 处之。或露锋,或藏锋,或映带,或分笔,各具形态。体现了王羲之在《书论》中所说:“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

二是墨法之美。《兰亭序》通篇书写用墨或浓或淡,或几个字稍淡,或几个字突然加重,用浓墨重写,或一个字中左浓右淡,或下浓上淡,或左粗右细,或左重右轻,上轻下重,把墨的浓淡、墨气随浓随淡,干枯湿润,轻重徐疾,枯笔都表现出来了,使墨韵生动而富有变化。

三是章法之美。《兰亭序》在章法上独具匠心,巧妙安排,随势而发,大小得体,长短适宜,阔窄有度,揖让顾盼,疏中有密,密中有疏,忽疏忽密,疏密得当,参 差变化,错落有致,各具神态。分布上上齐下不齐,有行无横,字距之间恰到好处,和谐统一;行距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不分开。

四是意境之美。《兰亭序》整篇血脉相通,彼此相得,互为照应,笔法神气信意运笔,随意而致,形神兼备,一气贯注,流露出不事雕琢的天然意趣的自然美。

但是历代以来围绕着它也有许许多多的难解谜题,其中的两大焦点问题是1.作者的情感为何经历了由“乐”至“痛”又至“悲”的过程?2.《兰亭集序》何以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让我们从背景材料、文本内涵和文本风格三个角度来解析这两个谜题。

一、背景材料

作者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书法艺术成就很高,不仅全面精通古代真、草等主体书法,还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的书法被誉为“清风出袖,明月入怀”。书法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另外,他的散文造诣也很高,其山水抒情散文清新自然,后世受其影响颇深。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 《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


浙江绍 兴)兰亭“修禊”,在乡间的兰亭举行野外盛会。他们流觞曲水(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 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写不出诗的人都要被罚酒。据载当天有26人作诗,一共写了35首。大家也都喝了不少酒。王羲之带着醉意,即席挥毫,为这些诗集写成《兰亭序》。序中记叙了兰亭周围的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了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这也是东晋时期的士风与士人心态、魏晋名士崇尚自然的审美情趣与精神风貌、六朝文人强烈的生命意识影响下的自然抒发。

二、文本内涵解析

1.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

第一句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与会的人物;第三句写了兰亭之优雅的环境;第四句写盛会上人们的活动情况;第五句写晴和的天气;第六句抒发感慨。 六句中有些是惯常的必要的交代,有写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却是写集会的“盛况”。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达一种旷达的心境。

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臻,亦可乐也。

2.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

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快乐的时候,得意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感慨有两个:一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述”;二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它告诉我们三点:1)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2)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3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即:生命是何其宝贵。因此,作者才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哉!

3.文章为批评名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而作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所以,为了避祸全身,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915071f33687e21af45a9b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