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 黑塔长成记 作者:暂无 来源:《艺术品鉴》 2017年第12期 贾景秀,号黑塔,祖籍山东,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曾任《收藏家》杂志编辑,现为《造物》杂志主编。 瓷器之后,来了扇子,苏州的手工艺还是要称赞的。我选了朴实无华的普通玉竹材质,满月造型,组装起来,放置案头,如满月在畔,明亮大方,安详自在,都是我喜欢的。 扇子,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常谈的话题最容易落俗,然而扇子是个例外,任你无论怎样看见,都是喜爱,一点儿也不觉得俗气。 去年,我在《造物》杂志上编辑了一期扇子的专题,除了中国扇子之外,欧洲扇子和日本和扇都是极具个性的。 16世纪中国折扇传人欧洲,成为了皇家贵族之间风靡的“海外稀奇之物”,甚至连法国大作家伏尔泰都说: “不拿扇子的女士犹如不拿剑的男。”哈哈,我心里竟然暗自痛快。在欧洲,扇子被打扮得花枝招展,带着羽毛和蕾丝花边,镶嵌着珠宝、象牙和钻石,在舞会和宴席上怒放着,在贵族妇人之间招摇着,伴着妇人摇曳的蕾丝裙摆和酥胸,扇子成为了舞会和宴席上的催情剂,弥漫着法兰克福的香。让每个女子都成为了绝代艳后。 扇子在日本则变得有所不同,它甚至是日本和服的一部分,与腰带、木屐的地位一样,随身携带。日本是一个少言,善于与万物对话的民族,茶道中,如果你的面前横放着一把折扇,则代表“茶还没好,不要越过屏风来取。”这时的扇子就代表了一道屏风不可逾越。在日本,扇子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小孩子3岁、5岁、7岁都要手持扇子去神社庆祝,成年之后,根据个人喜好,还将持有自己特有的扇子,扇子则成了其个人性情的代表。 中国的扇子历程无疑是最悠久的,可追溯到虞舜时代,除了纳风取凉之外,理所当然的也成为了帝王权贵的标志。然而,最活泼可爱的,就是今天我们最常见到的文人扇子、书画扇子了。跟扇子相关的故事,最有名的就是王羲之为老妇人题写扇子的故事了。话说:“有老母,持六角竹扇,求书于王羲之。”“羲之为书五字”, “老母”的扇子便由十二文钱涨到百文钱。真是扇因文贵,这也成为了一段佳话传颂。现在最常见的无非折扇和团扇两种形制,折扇便携,把玩摩挲其乐无穷。团扇当中最典型的就是宫扇,宫扇典雅,摆置厅堂案头,端庄大方。宫扇形制又多种多样,或方或圆或芭蕉葫芦形,各有异趣,在其中绘制山水花鸟、人物亭台,便成了案头可以移动的景色。比那江南园林的隔景、框景、借景的手法,另外一番有趣。 近日我也试着在这可人的赏物上画上几笔,终于拿出了那根不舍得用的老墨条,滴水研磨,净笔舔墨。宫扇为双面绢本,笔一触上去,细细密密的摩挲,有蚕在桑叶上的声音,微微的沙沙响。紧绷的绢面,柔柔的坚挺,使人的笔都温柔坚挺起来。冬天的阳光照过来,温暖光明,有扇在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ac0e02ac3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