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克林之力的冲撞的问题及其消解途径 作者:姜莎莎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2期 姜莎莎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连云港财经分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3) 摘 要:在《实践的冲撞——时间、力量与科学》一书中,主张科学实践中存在两种力的舞蹈:物质力量和人类力量.而此前人们在对科学实践中力的研究,存在两种极端主张:一方面,以科学家为主体,他们强调物质力量的作用;另一方面,SSK学者们主张科学实践中人类力量占据着主导地位.相对于这两种主张,皮克林的观点是一个进步,但皮克林的主张仍有进一步深入研究之处. 关键词:冲撞;物质力量;人类力量 中图分类号:G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3)01-0103-02 1 皮克林之力的冲撞 皮克林认为,科学实践活动就是科学家们的一个筑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充满了力的舞蹈.他指出,其中力的舞蹈表现为阻抗与适应的辩证法运动.阻抗即科学实践中起阻碍作用的力,适应则是在其中起推动作用的力.阻抗与适应共存的力的舞蹈“对科学实践给出了一般的分析”[1]1,这就是皮克林的力的冲撞. 在对科学实践的研究中,人们往往会在力的作用上——推动或阻碍作用①——纠缠不清.比如,科学社会学的研究重点就集中在科学规范、科学分层、科学奖励等方面,考察科学的社会影响,而致力于开拓科学的社会学研究,进而研究社会对科学发展的影响.SSK正是出于对此不满而提出科学元勘的主张.毫无疑问,如果人们对科学的研究就仅止于此的话,则显得有些浅薄了.为了摆脱这一状况,皮克林从在科学实践中发挥作用之力的性质上加以思考,将参与舞蹈之力分为两类:物质力量和人类力量.物质力量主要是指科学实践中,由于物质的参与,比如实验室中条件的创设,实验仪器、设备的改善等方面而推动科学前进之力;人类力量则是指科学家们的主观努力,比如思维的转化、设计方案的选择、新方法的运用等,而推动科学进步之力. 近代科学以后,物质力量在实验的作用下,得以充分体现.在他的《实践的冲撞——时间、力量与科学》一书中,皮克林以建造气泡室为例,来说明物质力量和人类力量相互作用的冲撞过程.在气泡室被建造之前,实验室中对基本粒子研究的主要依靠云室,即对基本粒子的研究是在一个充满蒸汽的仓中进行的.当粒子穿过云室时,在其行进的轨迹上就会形成一个个细小的液滴串,也就是说,液滴串的形状就代表了粒子运行的轨迹.云室在粒子研究的早期是卓有成效的,人们从云室中获得了许多有关基本粒子的信息,但云室只能在对粒子的间接研究中有效,而无法获得一些有关粒子本身的经验数据,比如粒子的大小、质量、形状等.对粒子作进一步的研究必然要求在研究手段上有所变化. 当然,早期的努力大多是在精确度上做工作,也就是努力去改变云室里探测器的灵敏度,希望得到更加清晰且丰富的粒子信息,但这种努力并没有使状况得到根本的改变.面对阻抗,皮克林转向建造新的探测器——气泡室.不过,新的阻抗依然接连产生:宇宙射线的不可控制,加速器的启动问题,靶盘的容量过小等问题是气泡室创建者格拉泽在科学实践逐步前进过程中一道道难关,即皮克林的阻抗.皮克林发现,格拉泽以实践活动的目标为导向,在科学实践中他们必须不断地调整策略,穿越阻抗,进入适应状态,以寻求突破,进入科学的新境界. 在气泡室的建造过程中,皮克林视“气泡室为物质力量的处所,它的物质轮廓、它的力量、它的功能意义(科学知识)都是在真实时间中的阻抗与适应的辩证过程中突现产生的——它们在冲撞中突现出来.”[2]47同样,这一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人类力量——格拉泽的目标与计划,也处于同样的冲撞之中. 2 科学研究的两个极端 近代以后,人类在科学的推动下,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短期内就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多的物质财富,这是人们一直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这一成就的取得在激发人类的自信心的同时,也加强了人们对物质力量的重视,从而走向了一个极端——对物质力量的强化.近代以后,世界各国大量建设实验室,推动科学在财富创造中的应用等政策的实施,就是明证. 近代科学的巨大成就,对物质力量的强化,与物质实验的成功是分不开的.由于我们所置身于其中的自然界是纷繁复杂的,所以科学实践活动所需观察的对象也就千变万化,难以把握.实验通过纯化被观察对象的条件,把被观察对象的许多条件排除在外不加考虑,或者将其假定为理想状态.同时,在实验室中,人们通过各种物质技术手段的使用,排除外界因素对实验对象的干扰,使实验对象的本质特性更为清晰地呈现出来.因此,实验作为一种优越的探索世界的手段,得到了科学家们的青睐,被广泛运用在科学探索的诸多领域.物质实验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体现在外在的物质产品的丰富上,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将物质力量固化于人们的观念之中,从而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最终走向了一个极端. 相对于近代科学家们的影响而言,SSK对于人类力量的强调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SSK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利益理论”.他们认为,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而这些因素最终都表现为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主要包括经济上的、政治上的、文化或信仰上的各种利益.处于这些利益集团中的科学家毫无疑问都是属于社会的人,而他们的信念控制了科学知识的来源,所以社会因素也就决定了他们产生的科学知识.这样,社会因素取代了常规科学中的客观性、取代了真理,一跃成为科学知识的根源,成为对科学知识真伪判定的决定因素. 皮克林从科学实践中既看到了物质力量的作用,又看到了人类力量的存在.没有实验室中各种先进的仪器与设备,现代科学中种种成就的取得便无法成为可能,但这些成就也同样离不开科学家们的努力.皮克林进而主张两种力量共同产生作用,且在阻抗与适应的辩证法中形成力的舞蹈. 3 力的冲撞的问题及消解 皮克林深入到实验室中,从科学实践入手,既看到了物质力量的不可替代性,也看到了人类力量的贡献.皮克林主张在科学实践中,充满了力的舞蹈,科学家们不断穿越阻抗,走向适应的过程,就是科学进步的过程.科学前进是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皮克林的主张平衡了二种力量,避免了对科学的研究走向两个极端的倾向.从科学知识社会学中强调人类力量是科学实践的主导因素,到皮克林对物质力量的寻求,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但皮克林的主张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二. 问题之一:近代以后人们对物质力量的强化主要源于物质实验的成功,物质实验由于其实验条件的可操控性,使其具有了可重复性,这与近代以来盛行经验主义主张相互印证,互为支撑.更为重要的是,物质实验还通过为人们提供众多经验数据,而直接推动着现实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物质实验是物质力量的一个重要的表达途径.与此相对应的是,皮克林虽然看到了人类力量的存在,但他却忽视了人类力量的集中体现方式——思想实验的存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b51e95d01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d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