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 摘要:中学生处于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即人生的青春期阶段,这一时期的他们在心理发展方面存在较多的动荡性,其中不乏青春期的烦躁心理,也有对未来的迷茫心理,更有遇到挫折而产生自我放弃、破罐破摔的心理。针对青春期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教师应给予学生关心和指导,帮助青春期的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促进他们健康发展。本文结合初中生常见的的心理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指导策略。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至关重要的发展时期,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当前中学生存在较多的心理发展问题,其中不乏厌学、说谎、自我否定、前途迷茫、考试焦虑等方面的问题。这些消极的心理问题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严重的阻碍作用。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寻找问题的成因,之后,采用教学手段激励学生认识自我、勇敢面对人生,做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 1.青春期的烦躁问题,给予关爱与理解 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都会发生极大的变化,尤其是随着他们第二性征的出现,中学生的心理也发生巨大的变化,他们自认为已经长大成人,所以在面对一些问题的时候他们认为依靠自己的力量能解决。然而世界是纷繁复杂的,一些事情并没有学生想象得那么简单,于是心理落差是难免的。一旦与自己的预期相差很远的时候,青春期学生产生烦躁的心理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任凭学生的这一心理随意发展,势必会打压学生的各方面积极性,给他们的成长带来更多的困惑。为此,教师应试图打开学生的心扉,给予他们关爱和温暖。 例如,在教学中,笔者试图与学生进行亲切的交谈,认真聆听他们的心声,对于他们遇到的的成长问题,笔者总是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给予他们耐心的指导。记得,班上有一个学生在一次有关理想的话题讨论中,说自己的梦想是当一名优秀的解说员,但是在一次考试中,他的成绩一落千丈,让他对自己的理想产生了动摇之心,后来经常看到他唉声叹气的样子,遇到同学、老师也不打招呼,课堂问他问题总是一副没耐心的表情。利用一次大课间的时间,笔者将他叫到了教室外,经过几分钟的随意聊天之后,笔者给学生讲了名人成长的故事,言外之意,是想告诉他,凡是最后成功的人都是经过无数的跌打与拼搏而成的,如果依靠运气而获得成功,那样的机会很渺小。在找他谈话之后,笔者在课堂上经常提问他问题,让他在被重视中重新树立了自信,从此他一改之前的态度,不仅拥有了学习的动力,还更加柔和地对待理想和学习之间的关系,看到他发生的变化,笔者内心也感到非常开心。 2.抹不去的迷茫心理,给予耐心的开导 中学生面临的人生问题一点也不少,他们不仅要面对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更要面对人际交往甚至将来的人生走向问题。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一些初中生看到一些成年人生活得比较好,于是产生了“为金钱至上”的心理,也有一些初中生看到现在的大学生毕业之后无法谋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就产生“读书无用”的消极心理。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处于左右摇摆的心理状况,对于未来他们有期盼,也有迷茫心理。青春期的学生应该有积极的心理,用积极的憧憬心理去面对人生,促进他们积极发展。教师应针对中学生的迷茫心理给予他们开导。 例如,为了让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憧憬人生,笔者曾通过活动的形式给予学生引导。为了让学生树立积极的态度,笔者曾要求学生拟定一个“理想发展表白书”,在这个“表白”里,要求每个学生都制定一个长期的稳定的理想计划,然后再将理想缩小为一个个小的计划,比如一个月要完成的目标都要细化出来。笔者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稽查”的身份,定期对学生的完成状况给予评价和打分。如此,学生们感受到了理想的魅力,也感受到了来自教师的支持,学习与发展的气氛良好。 3.遇到挫折放弃心理,给予鼓励与打气 困难是一个人成长中的一个“试金石”,勇敢而积极的人最终会大刀阔斧开辟出新的道路,而懦弱不堪的人终究成为困难的俘虏。中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大多采用了“捷径”——放弃,导致他们无法欣赏人生路途中的风景,也无机会获得人生的感悟。教师应适当给予学生打气,让他们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一定的障碍类活动,在活动中给予学生鼓励,让他们面对每个环节的难题,从而最终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最后的成功。在活动中,学生取得成功之后,他们的心理会有一定的波动,并最终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勇敢面对人生中的每一个挫折,成为自己心理成长的主人。 总之,中学生的各种消极心理问题依然存在,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结合他们心理问题的成因给予他们指导。唯有树立积极的心理素质,学生才会最终敢于面对自己、敢于面对人生,做人生的重要“掌舵人”。 参考文献: [1]刘于雅.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典型表现与应对措施探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8,35(05):124-128. [2]雷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构建:内涵、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03):31-4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bf1206b24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