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文体特质,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思维能力——以《少年王冕》教学为例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抓住文体特质,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思维能力——以《少年王冕》教学为例 作者:瞿春红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第6期 阅读的材料是夯实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阅读需要有文体思维,不同的文体所需要匹配的认知思维也是完全不同的。小说作为中高年级教材中的重要体裁,有着鲜明的特点。教师应该抓住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环境三大核心要素,丰富学生对这一类文体阅读的素养积淀。笔者就以经典小说《少年王冕》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一、梳理罗列,在把握文本情节中培养结构性思维 结构性思维就是以实物结构为思维对象,以对事物结构的积极构建为思维过程,从而探寻客观事物的基本思维方式。对高年级学生来说,文章的阅读就应该建立其鲜明的篇章结构,依照小说“开始、发展、高潮、结局”的基本模块初步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但很多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往往会被小说中的情节和事件所吸引,从而忽视作者独具匠心的裁剪和内容选择。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探寻作者隐含的内容,深入把握小说内在的结构特点,深切领悟作者的构思用意和智慧,更好地促进结构性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少年王冕》一课时,笔者就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板块:(1)纵观课文内容,作者是抓住王冕少年时代中哪几个年龄段的事情来写的?(2)你们发现哪些年龄段并没有出现在课文中,作者将它们隐藏在了哪里?(3)同样都属于少年阶段,为什么有些年龄段作者要浓墨重彩地描写,而有的年龄段却是略写,有的甚至不写,作者是基于怎样的考虑进行内容和情节取舍的?学生在阅读、概括与梳理的过程中进行了深入思考,形成了自己的结论:这篇课文主要是想借助少年王冕辍学放牛、学画荷花等事件,刻画其孝敬母亲、自强不息的高贵品质,最终与《儒林外史》中其他读书人迂腐、刻薄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作者之所以在内容上有所侧重,主要就在于要将关键性的笔墨留给课文的核心情节,这样也就能够做到避免重复,在详略得当的叙述中做到重点突出,为准确地再现人物的核心品质奠定了基础。 在上述的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之下,不再将自己的思维局限在故事发展的细节之中,而是形成了关注篇章结构、情节安排等整体性的考量习惯,增强了学生的结构思维意识,提升了学生阅读小说的自主性能力。 二、品析玩味,在开掘文本语言中培养深刻性思维 深刻性思维是指超越文本肤浅表面,善于从课文的本质思考问题,能够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发现事物的核心,并能预见客观事物变化的过程的思维方式。小说创作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作者正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节展开细致化描写,将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因此,阅读教学就需要聚焦文本语言的内在意蕴和外显形式,考量语言的轻重、揣摩语言的刚柔,准确把握语言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从而历练学生感知人物形象的思维意识。 如在描写“辍学放牛”这一自然段中,王冕与母亲的对话就大有意味可以揣摩,其中“闷得慌”“快活些”就显得意味深长。为此,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板块:从人物的对话中,你感受到王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学生紧扣人物的语言进行阅读批注,感受到蕴藏在人物语言中的感恩与孝顺,并意识到王冕酷爱读书。既然如此热爱读书,为什么还要对母亲说“闷得慌”“快活些”这些话呢?这其中必然有着丰富的言外之意。学生在密切联系上下文之后发现,王冕之所以这样说是为了让自己的母亲不再难过,是为了安慰母亲,这样更能直接显示王冕内心的孝顺:如此幼小的年纪,就懂得体谅大人,懂得舍弃自我。 正所谓“言为心声”,阅读教学就需要聚焦人物的语言,在揣摩人物语言之外,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内在特点。本案例就是从文本表达的细节之处,引导学生真正领悟文本人物的言外之意,感知其背后的含义和情感,从而让学生阅读的眼光深邃起来,历练学生阅读小说的思维深刻性。 三、细读文本,在洞察环境深意中培养多元化思维 所谓多元化思维,就是将原本相对局限的点、线思维逐步向立体、整体性空间思维发展,能够学会从相对固有的思维点到立体思考的思维方式。小说创作总是离不开环境的渲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环境的语言,体会作者蕴藏的深刻用意,引发学生多元化认知思维的发展。 如在“学画荷花”这一自然段中,作者就运用了细致的描写展现了暴雨之后一池荷花的美景。在小说文体思维的考量下,教师针对这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进行了这样的教学:(1)紧扣载体,辨析写法:这段文字作为一段景色描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是借助怎样的方法表达出来的?(2)凸显文体,洞察用意:这是一篇刻画人物的文章,为什么要花费如此多的笔墨描写环境呢?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表示顺序和色彩的词语,感受这段文字的结构之美和色彩之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联系故事发展的前因后果,发现这一自然段环境描写与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丰富而多元的认知:(1)王冕是爱美之人,有发现美的敏锐眼光,具有成为画家的潜质。(2)正是荷花之美给王冕带来的学画荷花的灵感,是王冕生活发生转变的契机。(3)景色描写是故事情节发展的推手,顺利地从“辍学放牛”过渡到“学画荷花”。(4)荷花纯净高洁的特点,正是王冕淡泊名利君子形象的象征。在王冕的意识中,这样的荷花不仅仅是作画的对象,更是王冕的人生导师。 教学至此,环境描写对于小说的独特用意就显得很鲜明,能够从文本中得到根本化的感知与理解,促进了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发展。 四、拓展补充,在品析小说文化中培养开放性思维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落实,离不开开放性思维。所谓开放性思维,就是从原本局限狭隘的认知思维中突围出来,学会多维度、多视角地关注事物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使原本零散、割裂的事物不再封闭和孤立,让学生在逐步开放的过程中向小说文本的深处进发。 《少年王冕》选自吴敬梓的著名小说《儒林外史》。这本书旨在揭露古代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戕害,全书刻画了形形色色的读书人落后、迂腐的形象,只有开篇的王冕作为读书人的一股清流,成为了整本小说的“楔子”。而这些单从《少年王冕》这篇文章中是无法洞察的,教师就需要在教学的最后,将这篇课文置放在《儒林外史》这整本书的文化氛围之下,引导学生去揣摩作者创作的根本用意,从而在开放性思维的状态下有效地历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将某一篇课文的学习逐步向群文过渡。鉴于此,笔者在教学即将结束之际,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综合性实践活动:(1)对比课文与原版小说中的不同点,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感受原版小说表达的魅力。(2)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对比王冕与书中其他读书人形象的不同,并相机思考:作者为什么只刻画王冕这一个正面形象,并将他的故事放在开篇。(3)组织开展《儒林外史》的阅读交流会,汇报自己的交流心得与感受,实现由一篇向一本的迈进。 如此教学,让学生的阅读有了篇与类的递进与对比,深入感受了我国古典名著的文化魅力,并更加深入地了解到王冕这一人物的独特魅力,真正意识到开篇描写王冕的淡泊名利、自强不息,正是与后面在科举制度毒害下读书人的丑陋形象形成对比,从而在开放性的阅读过程中历练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小说类课文教学应从其体裁特点入手,分别从情节、人物和环境等三大核心要素展开,在情节的简要处驻足赏析,在描写的细腻处揣摩洞察,在文本的转折处深入思考,从而感受小说创作中作者对情节设计的匠心与智慧,深入把握环境描写的深刻用意,切实体验人物形象的特点,促进学生解构小说的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让学生以教材之“篇”为基点,逐步向立体化、群体化的文化范畴迈进,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启东市大洋港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c3c661687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4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