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算法》读后感,做决策的基本原则 这本书讲计算机算法在生活中做决策的应用,把原本书本上学的基本算法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新鲜而独特。大家都在路上,常有朋友来交流他们的困惑、思考及接下来怎么走,这些年来自己也面临一个又一个抉择。 昨天一位朋友咨询,我很怕做成人生导师,就实在地讲了讲自己选择时的一些考虑。结合这本书,我归纳一下,把自己的体会和书里的理论结合,算作读后感吧。 面临选择,尤其是重大决策或者不确定性高的时候,如何考虑呢?以下几个原则我觉得非常重要且一直身体力行: 后悔最少原则(Regret Minimization Framework)。创业是件高风险性的事,常被问起当初是怎么决定走上这条不归路。读了这本书,才发现我的答案原来和Jeff Bezos一样。 Bezos称之为”后悔最少原则”。他当初决定从投资公司辞职创办Amazon,是这么想的:当他80岁回顾时,希望后悔的事最少。他觉得Amazon是可能做成的大事,去尝试即便失败了,也不会后悔。如果不尝试,那以后每天都会在后悔中度过。所以,对他来说,非常容易的决定。这也是我抉择时第一考虑的因素,因此,大事上我从不纠结,Follow My Heart (我的心清楚哪个会无悔)。 决定时纠结,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不确定性。社会发展越来越快,追求成长的朋友们又希望不断挑战自己尝试新的领域或角色,面对的不确定性就更大些,这是必然的。这种情况下,有两点很重要。 一是乐观。做一件事,通常有几种可能的后果。选择那个最乐观情况下结果最好的方案(Upper Confidence Bound),充满激情地去做。之前觉得一句话说的很好: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现在有些明白背后的道理。对于新的事物,风险大多事先都能看到。因为没有做过,失败几率大,人有Hindsight Bias(即事后诸葛亮),所以悲观者就往往正确。而只有冒着风险去做,才有成功的可能。明白风险而敢于尝试,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乐观(对他人有信心对事有信心),所以乐观者会往往成功。 二是要清楚,任何一个选择都有取舍。简单到吃饭,可以去家吃过的餐馆,也可以试没去过的,各有利弊。那如何选择呢?这里要考虑多个因素,我觉得最重要的,是预期时间的长短。如果你刚搬到一个新城市而且打算住很久,多尝试几家餐馆更好,找到喜欢的以后可以吃很多次。反之,如果你马上要离开这个城市,那去新餐馆没有多少意义,还是去最喜欢的地方吃最后一顿饭吧。我喜欢这个例子,因为它有点像我们的职场。你对自己的预期是多久?你觉得自己是在积累阶段、还有时间探索更好的机会,还是时间有限需要做个相对稳妥的决定?在计算机上,前者是Explore(探索),后者是Exploit(利用)。选择是Explore还是Exploit, 最关键的是Interval(时间的长短)。 对于同样的问题,最优的方案并非唯一,因人而异。所以,了解自己明确目标非常重要。做选择时,一定要明确对自己最重要的是哪些。在计算机里,有句话说,Live by the metric, die by the metric(生于指标,死于指标)。调度算法(scheduling),根据不同的目标(比如任务最短完成时间 vs. 最快反应时间),采取的策略是不同的。每当朋友们征求我意见的时候,我总是问,你的目标是什么?什么对你最重要?因为只有你最了解自己,别人是无法代替你去做最优选择的。不过,我觉得每一段经历都有它的价值。无论你的目标是什么,我们都应该力争在每一经历中多学到些东西,不白走一程。 这本书讲的内容很多,以算法为主线。这里我只是把与做决策直接相关、自己体会深的几点,列出来分享一下。希望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c41b9a0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