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古村落

时间:2022-12-16 00:16: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门头沟G109沿线自驾线路



雁翅镇:

雁翅镇的得名源于雁翅村,据说曾有一只美丽的五彩神雁落在这里,最终幻化成一片形状 如同大雁翅膀的山脉,因此称为雁翅。近年来,雁翅镇大力调整原有以农林为主的产业结构,坚持立足地区实际,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积极培育和发展山区旅游产业,逐步形成了以碣石村明清古居古井,市级森林公园南石洋大峡谷,黄岩沟百年丁香谷等为代表的一批自然人文景观旅游景点,形成了苹果采摘节、香椿文化节、淤白蹦蹦戏等为代表的民俗特色生态旅游项目。

碣石村:

碣石村是门头沟区古村落,北京市乡村民俗旅游村。碣石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十三陵碑文记载,碣石村原名三叉村主要有高、何、于三大姓氏。并且这三大姓氏都是名声显赫,有高知府,何知县,于家三翰林之说。因为村前有很多躺倒的大石头,根据立石为碑、卧石为碣的说法,村号就叫碣石村。现存一级古槐2棵,二级古槐1棵;二级油松972;二级古柏2棵。72眼古井交错分布在村中各处,造型富于变化,风格各异,很多古井都蕴含着一段动人的传说,被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确定为京西井养第一村。村中东西走向的中街长200米,六条南北走向的胡同与主街次第交错,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院落错落分布其中,院中各种陈设雕饰都保持着古朴风格,石雕题字随处可见,具有浓厚的古风韵致。还有重修圣泉寺碑一座、龙王庙一座。高家坟出土的金代定窑花碗碟、十二生肖的铜镜、铜灯已由区博物馆收藏。

灵水村:

走进灵水村,不禁让人由衷地赞叹她的文脉千年不断。深厚的历史积淀赋予灵水村的儒雅气质,全写在斑驳的砖瓦上,寺庙的残柱间,老宅的天井里„„甚至连那些千年古树的枝叶里都仿佛记忆着灵水村的学子们诵读的四书五经和唐诗宋词村西莲花山下的灵泉禅寺,是灵水村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寺庙,也是有文字记载北京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宛署杂记》记载:“灵泉禅寺,在凌(灵)水村起自汉,弘治年间1485-1505僧海员重修,庶吉士论记”。汉代建筑已是片瓦无存了,我们只能获得一些明代该寺的情况。[

斋堂镇:

斋堂镇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其中“东胡林人”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寒岭关城、灵水村龙王庙戏台及“柏抱榆”、“柏抱桑”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唐朝的灵岳寺、明清古居山庄、沿河城敌台、土城门更是远近闻名。后桑峪天主教堂是北京郊区建立最早,规模较大的一座教堂。为了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充分利用好旅游资,斋堂镇正在大力开展旅游事业。成立斋堂旅游公司,并推出“品味古镇斋堂,打造七色山城”的七色旅游项目。“七色”分别是指以革命纪念地为主题的赤色旅游;以代表皇权的长城、关隘为主题的橙色旅游;以观赏黄草梁为主的黄色旅游;以品尝野兔、小河鱼等绿色食品为主的绿色旅游;以青堂黛瓦的爨底下和京西灵水村为主的青色旅游;由永定河、清水河蓝色水带引出的蓝色旅游和以当地地质矿藏紫石为旅游资源推出的紫色旅游。


灵岳寺:

灵岳寺的寺院处于白铁山主峰前的平台上,其朝向为南,在中轴线上有山门、天王殿释迦佛殿。寺的南部山门两侧为钟鼓楼遗址。其中天王殿为悬山式建筑,建筑设计极为巧妙。在殿内供奉着四天王、韦陀及接引佛塑像。 释迦佛殿,为单檐庑殿顶调大脊式建筑,面积达100余平方米。檐下双昂五踩斗拱,拱眼壁为彩绘佛像。殿内原供奉的是一佛二菩萨像,系柳木雕刻,高近4米,可惜佛像在1954年被拆毁。寺内现存至元三十年(1293)《重修灵岳寺记》碑以及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灵岳禅林碑记》

双石头村、爨底下村:

游览“双石头村”、“地主院”、“一线天”、“金蟾山”,“金蟾山”与爨底下村相邻,在爨底下村南侧,可以鸟瞰全村。 双石头村在大石头上建造的庙宇

爨底下村全村现有人口29户,93人,土地280亩全村院落74个,房屋689间。大部分为清后期所建(少量建于民国时期)的四合院、三合院。依山而建,依势而就,高低错落,以村后龙头为圆心,南北为轴线呈扇面形展于

两侧。村上、村下被一条长200米,最高处20米的弧形大墙分开,村前又被一条170米的弓形墙围绕,使全村形不散而神更聚,三条通道惯穿上下,而更具防洪、防匪之功能。

爨底下是国家A级景区,市级文明单位,市级民俗旅游专业村,2003年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区级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著名的专家哲文先生讲:爨底下古山村是一颗中国古典建筑瑰宝的明珠,它蕴含着深厚的北方建筑文化内涵,就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来说,不仅在北京,就是在全国也属于珍贵之列,公之于世,功莫大焉

柏峪:

位于镇域西北部,东南距川底下村4公里、西北距黄草梁7.5公里处。聚落沿山谷呈矩形分布,面积约20万平方米。村民151,412,均为汉族。明代修筑长城,随军家属在此定居,逐渐繁衍成村。因当地柏、榆树繁茂而称柏榆村,后以谐音改为现名。地处柏峪沟西北端黄草梁山麓狭长地带,海拔817米。土壤主要为山地淋溶褐土,植被以散生杨、桦、栎树及荆条灌丛为主。经济为农、林、牧、副多种经营。耕地面积314.5,1997年产粮2.6万公斤。核桃、杏、梨、苹果等干鲜果品年产8 000公斤,其中柏峪扁(甜杏仁)为当地特产,远近驰名。1997年纯收入234万元,人均收入1 153元。村内部分民居仍保留明清时代的建筑格局,多为小四合院。建有民俗展室,包括厅堂用品、生产工具、厨房用品和革命文物四个部分,通过实物展品,表现了柏峪村村民几百年来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抗日战争时期,柏峪村人民英勇斗争的光辉业绩。柏峪村保存有梆子戏、蹦蹦戏、秧歌戏三种古老的地方戏,其中秧歌戏是柏峪村最主要的地方戏剧,在北京地区仅在该村还有保留,被称为“民间戏剧的活化石”。村北有明内长城,绵延数里,其间有敌楼7,当地俗称“七座楼”。村北2.5公里处有元代关塞要冲天津关遗址。北至河北省怀来县麻黄峪,南通燕家台、斋堂,有土路连接109国道。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ced3b27bcd126fff7050b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