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徐晓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志贺直哉相关生平、代表作品; 2、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 3、结合单元话题,仔细体会本篇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其妙处,如本小说中的摇摆处理,“危机爆发”对情节的推动作用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体味文章结构艺术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细节描写、摇摆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和个性解放、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其妙处。 难点:理解“摇摆”等小说中常用的方法与技巧。 课型: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两千多年以前,子曾经曰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什么意思?谁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意思是:“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没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爱好某种东西,你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把它做好,做出成就。那老师想问一下:你们平常的爱好是什么?自己有没有特别用心地投入时间和精力把爱好变成特长?家长对此是否支持?谁愿意说一说? 学生发言„„ (得到家长支持——幸运,清兵卫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得不到家长支持——与清兵卫有着同样的遭遇。) 好的,今天我们要走近的是一个叫清兵卫的日本小男孩,看看他与他的爱好——葫芦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请大家翻开课本第64页,我们一起来学习《清兵卫与葫芦》。 二、初步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 1、 快速浏览课文,让学生讲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引导:题目是《清兵卫与葫芦》,那么这两者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迅速浏览看文,复述一下文章的故事情节。 2、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作适当的提示、补充,勾勒出全文情节的基本框架(运行模式)。 结局:清兵卫放弃葫芦 开端:清兵卫痴迷葫芦 发展:清兵卫和父亲及客人谈论葫芦 继续发展:清兵卫买到一个好葫芦 高潮: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碎葫芦 小高潮:葫芦被高价卖出 结局:清兵卫放弃葫芦,改变爱好。 (先板书故事情节,然后引入情节一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这几个词写在情节之前,注意文章开头的“结局”。发展和继续发展都算发展部分,高潮和小高潮都算高潮部分。高潮部分的确定可以这样引导:电视连续剧诱惑着我们一集集地往下看,是因为里面总是有曲折动人的关系与情节,尤其是每集结束时定格的画面总让人流连。如果让你把本文设计成连续剧,你会把画面定格在哪个情节?为什么?) 3、请学生根据情节发展脉络给文章分层。 三、精读全文,具体分析情节 过渡:好的,我们顺利完成了初步阅读的任务,接下来,我们要精读课文,逐层地分析它的情节安排。 (一)欣赏开头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 师:第一段读完了,大家有没有感到疑问的地方?作者写的这几句话,意思是否明了? (如果没有学生回答,可以反问学生:“这件事”是指什么事,作者有没有交代?“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作者有没有告诉我们清兵卫过去究竟是如何热衷于葫芦的?让学生在课本上划线并做出标记:两个疑问) 预设1:生:有。 师:那他为什么不告诉我们呢? 生或师:要吊我们胃口,要吸引我们继续往下读。(是吧?) 师:那么作者的这种手法叫做什么? 生:设置悬念。 师:作用是? 生: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预设2:学生可能回答“有”。 师:在哪里? 生:在下文当中有解释。 师:是的,下文,那如果我们不读下文,就不知道,对吧?只有往下读了,才能揭开这两个谜底,那大家觉得作者这样写目的是什么? 生: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 师:很好,就是这样,大家以后在作文中,也可以试着用这样一种技巧,抛出一个悬念,让读者产生阅读兴趣,然后继续读下去。 (二)赏析开端 师:好的,那我们继续往下读,把刚才两个问题的答案找出来。先来看故事的开端部分。请大家再默读一遍第二到第六自然段,然后告诉我,这几个段落各自写了什么?能不能把各段的大意概括一下? 请学生回答,老师给予提示,完善。 第二段:清兵卫如何玩葫芦——买什么葫芦,怎样收拾葫芦。(茶卤:很浓的茶汁。) 第三段:错把一个秃脑袋当葫芦——对葫芦的专心。 第四段:爱看葫芦——呆呆地。 第五段:收拾好葫芦后的举动——程序繁琐,却丝毫不倦。 第六段:看过大概所有的葫芦(不是所有的葫芦,为后文发现葫芦留下余地)。 师:从这几段的描述中,你能体味到什么? 生:清兵卫对葫芦的热衷。 师:是哪些词语或句子给了你这种信息呢?请大家在文中找一找。 (第二自然段写如何买来,数目多少,价值几多,如何加工,熟练程度如何。其中一些副词“常常”、“能够”、“也是”、“不停地”透露出了其喜欢的程度。 第三自然段通过一个错看的故事,把清兵卫的痴迷很生动地表现出来。 第四自然段也用了一些副词“每次”、“总是”、“呆呆地”来表现清兵卫对葫芦的热衷。 第五自然段是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来表现清兵卫对收拾葫芦的琐碎举动乐此不疲。) 师:这些描写都属于什么描写?(如果回答不出,可以提示:如此细致的刻画清兵卫对葫芦的喜爱属于什么描写?) 生:细节描写。 师:正确,那大家觉得这种细节描写对文章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呢? 明确:生动、有力地传达了两个信息:第一,清兵卫特别喜爱葫芦,到了痴迷的程度,葫芦于他是一种很重要的乐趣,绝不是三分钟的热度使然。第二,清兵卫看过了很多葫芦,这为下文表现他对葫芦的鉴赏力做了铺垫,不会让读者觉得后文安排突兀。 事实上,读过一篇小说,给我们最深记忆的往往不是情节如何曲折怪异,而是富有表现力的动人的细节。细节和情节的关系,课本第69页。 这是我们要从作者身上学到的第二个写作文的法宝——细节描写。从细节入手,工笔细描,把你觉得对表现主题有关的内容仔细地刻画出来。 (三)赏析发展 故事的开端部分已经为我们揭开了文章开头的第一个谜底,即清兵卫怎样地热衷于葫芦。那另外一个谜底是什么?我们接着来探究。 师:清兵卫对葫芦可以说是百分之两百地喜欢,那老师想问:他喜欢的是什么样子的葫芦呢?谁能迅速在文中找出答案? 生:第七自然段。“他所喜欢的是还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 很好。找的很准。还有一句:“而且他所有的大抵都是葫芦形很周正的平凡的东西。”是吧?周正是什么意思?端正。“平凡”两个字请大家划一下,待会儿我们会作分析。 师:好,我们看这一段仍然是承接上文叙述清兵卫如何爱好葫芦的,对不对?但是,我们刚才是把它划入了第三部分——发展环节,为什么呢?大家有没有疑问?为什么要这样分?第七段划到上面可以吗? 明确:不行,因为下面一段:“真是小孩子呢,不是这种葫芦他就不喜欢。”这句议论是针对第七自然段讲的,第七自然段和下文的联系要更为紧密一些。 师:那么,我们可以看出,第七自然段其实是一个什么段? 生:过渡段。 师:不错,承上启下,很自然地进入了下面一个场景的描写。 那接下来,我们就来赏析一下这个场景。这是一段对话,我们来请几位同学分角色表演一下。一个人读客人,一个人读爸爸,另一个人就读清兵卫。注意把握人物说话的语气。 请三位学生分角色朗读。 师:很短的一段对话,大家从中读到了什么?这部分的描写对于全文又有什么作用呢?谁能说一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d95123383c4bb4cf7ecd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