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煮宋点”豪放趋于文雅 作者:暂无 来源:《财富生活》 2019年第1期 中国人饮茶的历史极长,有人认为可以追溯到秦汉,也有人认为可以上溯到商周乃至神农氏的时代。之所以有不同的定论,原因之一在于,“茶”之一物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名字与写法,也有不同的烹调方式。中唐时期的陆羽论著《茶经》中,不仅提供了茶的“槚”、“茗”、“荈”、“荼”等“别名”,也首次将这种古老的汤饮定名为“茶”。 至此,在后世的记述中,“茶”终于有了统一的名字与清晰的历史轨迹。 虽然名字不同,可以确定的是,唐朝之前饮茶更看重药用价值,唐朝茶风盛行,渐渐使其成为一种生活享受。并且,直至唐代,烹茶的方式都是煮茶:将茶饼炙烤后碾碎、筛净,待水沸后投入釜中,煮好后,就着热汤将茶末一同饮下,是所谓“吃茶”。唐代的茶人还会在茶汤中加入葱姜、橘皮等多种香料,这样煮好的“重口味”茶汤,不仅现代人难以想象,同时代的陆羽也不甚喜欢。 陆羽提倡保持茶汤的原味,最多加一些盐来调和、提味。 饮茶文化发展至这一步,才有后期茶道的规范与盛行。 流行中原多年、豪迈奔放的煮茶法在宋代遭遇彻底变革。宋人饮茶,注重的是“点”:茶叶火烤后,用磨等器具碾成极细的粉末,筛好后放入茶盏中;茶末先混以少量水,用茶筅点调成粘稠的膏状,再反复注水、击茶,使空气充分融入,直到茶汤越来越白,产生泡沫越来越细密,一道标准的宋代茶汤方才完成。现在的日本抹茶,追其器具与手法,保留的便是宋代点茶的影子。 在宋代,饮茶不再是王公贵族、文人骚客的特权,茶文化深入市井,成为两京已降、繁华都市生活不可缺少的一块拼图。孟元老在其描述汴京日常民生的《东京梦华录》中有记载:“其御街东朱雀门外……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犹盛”。在不禁夜市的宋代,茶坊成为市民社交、休闲娱乐的中心场所,过客商贩人流如织。茶坊中还会挂上名家字画吸引顾客,或是雇佣乐伎、说书人等等,可谓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遍及市民阶层的每一个角落。 宋朝人对茶叶种类的偏爱也与前代有所不同。唐朝著名的贡茶多出自阳羡,就是现在的江苏宜兴附近。由于产茶量不多,加之要日夜兼程从驿道送抵长安、洛阳,阳羡贡茶又被称为“急程茶”,更有诗云“天子需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陆羽本人也在阳羡考察多年,为完成《茶经》积累了大量资料。到了宋代,皇室贡茶换做建州建安,即福建建瓯出产的龙凤团茶。“团”之一字来自宋人仍用茶饼贮茶的习俗,“龙凤”是指茶饼上装饰的精美纹路。仅龙凤团茶一种,其下亦有诸多种类,如“大龙凤团”、“小龙凤团”、“密云龙”等等,并以“龙园胜雪”最为登峰造极。根据《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漕臣郑可简将茶芽三等中最佳的“小芽”只取中心一缕,并且用清泉渍泡,渍成“光明莹洁、若银线然”的样子,制成“銙茶”,即方形茶饼,“有小龙蜿蜒其上”。这样的精美,便成为后世再难复刻的建安名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dc07a33b3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