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之唐朝边塞诗的文化意义研究

时间:2022-08-20 03:16: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唐朝边塞诗的文化意义研究





要:唐朝边塞诗是唐代诗歌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它彰显了唐诗魅力,表现了中国骨气。充分地认识唐朝边塞诗的文化意义,正确发挥唐朝边塞诗对国人的振奋作用在当下至关重要。 关键词:唐朝;边塞诗;传播;意义

唐朝边塞诗是唐诗整个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支,准确地说,是唐诗中写作跨度时间最长,参与人数相对较多的一种诗体,也是最能体现盛唐之音,反映中国精神的一种诗体。 一、唐朝边塞诗的历史选择

中国是诗的国度,战争给了边塞诗最好的土壤。自古边疆多战事,几家欢乐几家愁。顾名思义,有战争必有离别,有离别必有伤感,有伤感必有悲情,有悲情必有诗歌。在唐朝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边塞诗表达出的孤灯、冷月之凄楚,羌笛、杨柳之哀怨,烽火、狼烟之纠缠令所有征人都期盼早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边塞诗的别样笔墨,留恋住了月黑风高处的多情,柳暗花明时的惬意,刀破胡虏时的雄浑,男儿横行时的快意,将所有复杂的、激烈的、苍凉的、悲悯的情怀灌入了人们心底。把那些征人和胡儿的眼泪都化作了翩翩起舞的放歌声,让天地为之动容,山河为之黯然,在那片诗歌的战场,有人为之挥毫如雨,有人为之借酒浇愁,有人为之怅然若失,有人为之孤帆远影。陈子昂一生低首,骆宾王恨不能家,高适心有余悸,岑参浪迹天涯……玉门关外人几何,马放南山悲孤坟。即便是大诗人李白,也只能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关山月》)。从历史和文化角度看,唐朝边塞诗的发展史印证了整个唐朝社会的历史选择,展示了我唐人不朽的爱国灵魂和坚强的人生态度,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捍卫领土和主权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二、唐朝边塞诗的版本及内容

196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27册《全唐诗》(含2册《全唐诗外编》),共收录了诗人3276人,作品53035首,基本上反映了唐代诗歌的全貌。但由于其修订时间跨度大,再加上训诂的角度和思想陈旧,因此不利于现代读者阅读。1992年,辽宁人民出版社成立了新《全唐诗》编委会,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全唐诗》进行了广选、新注、集评,最后选取了652位诗人,8444篇作品,目前来看,这个版本是学术界比较权威的版本。在这8444篇作品中,边塞诗的题


目有《饮马长城窟行》、《出塞》、《入塞》、《塞上》、《塞下》、《塞外》、《关山月》、《凉州词》、《仗剑行》、《少年行》、《从军行》、《燕歌行》、《蓟门》、《塞上》、《昭君》等,按照高棅《唐诗品汇》的分法,四个历史时期的边塞诗作者分别为:

初唐:虞世南,窦威,袁朗,李世民,来济,张柬之,卢照邻,骆宾王,杜审言,杨炯,刘希夷,崔融,乔知之,郭震,沈佺期,陈子昂,东方虬,张易之,郑愔,崔湜

盛唐:乔备,刘庭琦,李隆基,王之涣,王翰,李颀,殷遥,万齐融,王昌龄,王维,祖咏,高适、崔颢、崔国辅、储光羲,李白,常建,岑参,陶翰,刘湾,薛奇童,徐九

中唐:杜甫,刘长卿,李端,皇甫冉,司空曙,郎士元,戴叔伦,耿湋,戎昱,李益,王建,李约,陈羽,武元衡,杨巨源,权德舆,王涯,令狐楚,张籍,张仲素,李贺,陈去疾,姚合,郑巢,张祜,朱庆余,厉玄马

晚唐:温庭筠,陈陶,刘驾,于濆,周朴,曹松,张桥、司空图,戴司颜、沈彬,江为。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写作唐朝边塞诗的诗人大约有82位,内容多是边疆离愁,边塞风光,报国情结,以及游子思妇间的相互想念。

三、唐朝边塞诗的文化意义研究

中国封建社会能经得起千年风雨,笔者认为这都来源于治世能臣对国家和民族的信仰,笔者认为这种信仰的力量主要来源于古代诗词对人的涵养,因此,充分认识唐朝边塞诗的文化意义,是传承民族精神,永葆民族青春的不二法门。

第一、有利于彰显唐诗特殊的历史地位。唐诗的繁荣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繁荣,正是因为有了唐诗,才让我们足以领略唐朝当时繁荣的社会景象,而边塞诗最大的贡献在于她把五言诗,七言诗的成就和艺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比如王昌龄的《登鹳雀楼》,像这样的气魄,这样的意境,后人很难超越,正是因为边塞诗人的这种气势和创造才缔造了唐诗的繁荣,这不仅有着深远的文化意义,而且对中国诗歌史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第二、有利于彰显古代诗歌的韵律美。中国古代诗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西方文明相比,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诸多过人之处,表现在诗词上,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声律和谐,这种审美体验


是其他文学样式所不能赋予的。事实上,诗歌发展到唐代,格律才真正走向成熟,唐朝边塞诗相对于山水田园诗来说,更能体现诗歌的韵律美,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一: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首诗首句入韵,全诗读上去有酣畅淋漓之感。这套组诗共七首,曾使作者王昌龄博得七律圣手的美誉,足见其在诗歌韵律上的造诣之深。

第三、有利于彰显诗歌的爱国主义思想。唐朝边塞诗的主题大都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表达作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这种爱国主义情愫在一些作品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比如我们前文提到的王昌龄的《登鹳雀楼》,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副山河壮阔的图景,在这副图景中,体现了作者浓厚的爱国情怀。另有一些是表现自己杀敌后的荣誉感和使命感的,比如陈子昂的《感遇诗》,这类作品数量也不少。这些诗歌从本质上说都反映了诗歌的爱国主义思想。 总的来看,唐朝三百年间创作出的数百首边塞诗,为我们展示了那一时期中国诗人的精神、气节、热情和忠诚。而这些品格恰恰是我们当代社会所亟须的,如果我们能将把唐朝边塞诗的气质融入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中,必将重振国威,重树国魂,这才是当代唐朝边塞诗存在的真正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2]《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3]《全唐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

作者简介:董晓慧(1980),女,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文化传媒学院,讲师,吉林大学教育学硕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e8fc04e98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