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回看了老一代的科研工作成果

时间:2022-08-11 06:19: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们回看了老一代的科研工作成果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浙大一院)“终末期肝病综合诊治创新团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一等奖成果发布会在浙江杭州举行,团队领衔人郑树森院士和李兰娟院士回顾技术从无到有,攻难关再到创建肝移植“杭州标准”,引领了肝癌肝移植国际标准变革的过程。

8日举行的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浙大一院郑树森院士和李兰娟院士共同领衔的“终末期肝病综合诊治创新团队”项目,荣获2015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一等奖。这是浙江省医学领域所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一等奖,代表着对中国科技最高水平的认定。

中国是肝病高发国家,目前有各类肝病患者逾1亿例,其中肝衰竭等终末期肝病约800万,每年新发肝癌35万,占全球总例数的55%

“全球每年新发100例肝癌当中,有55个是中国人。这样的难题,我们不去解决谁去解决?于是确定以‘提高终末期肝病诊治水平,降低重症肝病患者死亡率’作为团队的目标和方向。”郑树森说。

李兰娟道出了研究人工肝技术的初衷。“几十年前,我接到了一个年仅二、三十岁的爆发性肝炎病人,我们当时束手无策,眼睁睁的看着他死去。在那时,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攻克人工肝技术的难题,挽救这些生命。

肝脏移植则是世界公认的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由于其技术复杂、手术难度大、风险系数高,同时又涉及免疫学、影像学、病理学等众多医学域,始终处于生命科学发展的最前沿。

然而,在1993年之前,中国在肝移植技术领域仍是一片空白。当年,郑树森院士将肝移植技术从香港带回来,成功完成当时首例肝移植手术,填补了


这一空白。很快,在他的领导下,医院组建起了一支肝移植团队。目前,团队已经成功开展肝移植1837例,患者术后3年存活率居国际领先水平。1986年,李兰娟开始带领团队进行人工肝研究,经过十年的努力,创建了“李氏人工肝系统”。并在1993年后,与完成国内首例肝移植手术的郑树森团队积极展开合作。经共同研究发现,患者通过人工肝治疗,可为慢性肝病急性发作引起的肝衰竭患者赢得做肝移植的宝贵时间。

团队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终于在人工肝联合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获重大突破,一举攻克肝衰竭高病死率的国际难题,5年生存率由60%提高至8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郑树森院士团队还突破肝癌肝移植国际传统标准,创新性地提出肝癌肝移植受者选择标准——“杭州标准”,拓展了肝癌肝移植指征,引领了肝癌肝移植国际标准变革,让更多终末期肝癌患者有了手术机会。

但对于成就,郑树森和李兰娟显得十分谦逊,他们多次表示,成就属于整个科研团队。李兰娟打趣道:2013年元旦,我和我的团队在实验室里度过,2014年元旦也是。当时我团队里的科研员对我开玩笑道:‘李老师,我们跟了1314,这一生一世都要在实验室里度过了。’”

回顾往昔,郑树森将团队获奖的原因结归纳为八个字:“确定目标,不懈努力。”他说,不懈努力指的是,科研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团队成员们三十余年如一日,不懈努力,默默耕耘,通过协同创新和集成攻关,最终实现了终末期肝病诊治的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

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马伟杭表示,科技进步与中国梦的实现紧密相


关。浙大一院必须坚持用高科技来提升医服务质量,更好服务患者,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前进,继续获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引领医学科技的发展。

此外,会上还发布了由该院黄河教授主持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荣获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efc9e7628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