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时间:2023-02-18 13:22: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0---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

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

——半导体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表彰他们在移动电话及半导体研究中获得突破性进展。他们分别是俄罗斯圣彼得堡约飞物理技术学院的若尔斯阿尔费罗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赫伯特克勒默和德州仪器公司的杰克S基尔比。 他们的工作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特别是他们发明的快速晶体管、激光二极管和集成电路(芯片) 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 玻色爱因斯坦冷凝态的研究

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3位物理学家共享。获得者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埃里克·康奈尔Eric A.Cornell)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沃尔夫冈·克特勒(Wolfgang Ketterle )教授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卡尔·维曼(Carl E. Wieman)教授,他们的主要研究工作为原子物理领域中的"稀薄碱性原子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冷凝态的研究""对冷凝物的早期基础研究工作" 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天体物理学领域的卓越贡献

2002年度诺贝尔物理奖授予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Masatoshi Koshiba)和美国科学家里卡多-贾科尼。

雷蒙德-戴维斯来自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文学系,小柴是 日本东京大学初级粒子物理国际研究中心已经东京大学的科学家,瑞典皇家科学院认为他们“在天体物理学 领域做出卓越贡献,尤其是他们发现了宇宙中的微中子”。另一位获奖的是美国华盛顿特区联合大学的里卡多-贾科尼,以表彰他“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尤其是他的研究引导发现了宇宙X射线源” 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 -----

在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上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美俄双重国籍)、维塔利·金茨堡(俄)、安东尼·莱格特(英 美双重国籍)

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超导和超流是存在于量子物理中的两种现象,三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对此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超导体可用于核磁共振成像仪和物理实验中的微粒加速等。而对超流体的认识可加深我们对物质运动状态的研究。

在低温状态下,一些金属可以毫无电阻地导电,这就是超导现象。超导体还有一种特性,可以部分或全部地排斥磁力线。当电流通过超导体时,会产生强磁场,磁场产生的热量会破坏超导性。在物质变成超导的同时,它也会变成完全的反磁性。那些完全排斥磁力线的超导体被称为第一类超导体,解释这种现象的理论1972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该理论的基础是电子对的有序排列。但这理论对结识超导体这种技术上十分重要的物质是不充分的。而第二类超导体可以让超导性和磁性同时存在,即让超导体的反磁性消失,这样在高磁场的地方超导仍能存在。阿比瑞克索夫成功地从理论上解释了这种现象,而他的理论基点来自于金兹伯格等人先前创立的关于第一类超导体的理论,实证明该理论同样可应用到第二类超导体领域。虽然这些理论都形成于上个世纪50年代,它们对超导新材料的迅速开发仍有重要意义。今天,在更高温度和更强磁场的条件下,人们仍可以制造出超导体。

氦是目前人们知道的即使在绝对零度也不能被冻结成固体的惟一物质。在极低温度下,液态氦的粘性会消失,它在任何东西上流动都没有阻力,甚至可以垂直的爬上容器的壁,其传热系数比铜还好。科学家把这种没有阻力的流动叫作超流。超流现象早就被发现了,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格特才发现,氦的同位素氦-3的原子对与超导体中金属的电子对结构相似。他的理论才从根本上解释了氦原子是如何互动的和如何进入超流这种有序状态的。近年来,科学家们则在此基础上研究,这种有秩又如何演变为紊乱无序的,这是经典物理学的难题之一。因为只有氦才能允许从事接近绝对零度的研究,所以,它在纯科学和应用科学中变得非常重要。

阿力克谢·阿比瑞克索夫1928年生于莫斯科,现为美国阿尔贡国家实验室科学家。维塔利·金兹伯格1916年生于莫斯科,现在莫斯科的莱伯多夫物理研究所工作。安东尼·莱格特1936年生于伦

1 / 3


2000---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

敦,现为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教授。他们将平分总值1千万瑞典克朗(约合130万美元)的奖金。 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

-----在夸克粒子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泽、弗兰克·维尔泽克(美国)

这三位科学家对夸克的研究使科学更接近于实现它为“所有的事情构建理论”的梦想。

1973年,维尔切克正在普林斯顿大学读研究生,师从格罗斯。师徒俩1973年发表论文,示了粒子物理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现象。当时他们分别只有32岁和22岁。同年,波利策也独立发表了相关论文。 戴维·格罗斯1941年出生于美国首都华盛顿,1966年在著名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他曾在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工作,并于1972年被普林斯顿大学聘为教授。1997年1月,格罗斯来到了风景秀丽的加利福尼亚海滨,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卡夫利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在从事物理学研究的几十年间,他曾获得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物理学会、美国科学促进会和一些私人基金会的多项科学大奖。 戴维·波利策于1974年获得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目前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物理系担任教授,同时也是该校粒子物理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加州理工学院坐落于帕萨迪纳美丽的圣盖伯利山脚下,是美国声名显赫的名牌私立大学之一。

弗兰克·维尔切克1951年出生在纽约的皇后区,在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后,前往普林斯顿大学继续深造,并于1974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在普林斯顿开始执教生涯。1988年他前往美国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担任教授。2000年,秋天,他重回东海岸,担任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系教授。他被誉为美国最杰出的理论物理科学家之一。 2005 诺贝尔物理学---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约翰·L·霍尔、哈佛大学的罗伊·J·格劳贝尔,德国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简称慕尼黑大学)的特奥多尔·亨施 研究成果可改进GPS技术 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

约翰·马瑟 、乔治·斯穆特(美国)发现了黑体形态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扰动现象 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

阿尔贝·费尔(法国) 彼得·格林贝格尔(德国) 先后独立发现了“巨磁电阻”效应。这项技术被认为是“前途广阔的纳米技术领域的首批实际应用之一”

Albert Fert 法国人。1938年出生于法国的卡尔卡松,1970年于法国南巴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1976年开始于该校任教授。从1995年开始,担任CNRS/Thales联合物理小组科学主管。 Peter Grünberg德国人。1939年出生于今属捷克的皮尔森,1969年于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 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从1972年开始,担任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固体问题研究所教授 200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

美国籍科学家南部阳一郎(Yoichiro Nambu),以及日本科学家小林诚(Makoto Kobayashi)和益川敏英(Toshihide Maskawa)。他们都在基本粒子夸克的研究上有突出成就。 南部阳一郎

现年87岁的理论物理学家南部阳一郎生于日本,曾就读于日本东京大学理学物理系并获博士学位,后加入美国籍,目前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授。他在自发对称性破缺研究领域作出了开创性工作,提出了著名的南部-戈德斯通定理,首先将凝聚态物理方法运用于粒子物理理论,并因此获得过沃尔夫奖等学术大奖。

小林诚1944年出生,他长期致力于基本粒子理论研究,现为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名誉教授。现年68岁的益川敏英则专攻量子场论,现任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和京都产业大学教授。 在日本国内外物理学领域各项大奖的获奖名单中,小林诚和益川敏英的名字总是一起出现。他们曾获得2007年“欧洲物理学会高能与粒子物理学奖”等诸多奖项。他们曾提出著名的“小林-益川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作出的有关预言逐渐被实验证实,这一理论也得到全球基本粒子物理学家的

2 /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f66f31d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