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摘要】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和阶段性健康教育对心理梗死患者的作用效果。方法:通过对我院2011 年3 月-2013 年12 月进行住院治疗的20 例患者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并在其住院期间根据病情发生、发展,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方式。结果: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仅为15.00%,疾病的复发率为5.00%。结论:对心梗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和阶段性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疾病复发率,增进护患关系。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肌梗死;护理措施;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1-0581-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逐年增加,该病以起病急、进展快、预后差、易复发、发病年龄年轻化等特点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1]。有研究显示,该病致死率在致死性心血管疾病中可居首位,因此,如何给予及时、有效的疾病诊治成为临床上备受关注的话题。综合性护理干预和阶段性健康教育是在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制定的全方位的护理模干预,通过将其应用于临床心梗患者的护理措施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1 年3 月-2013 年12 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20 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患者15 例,女患者5 例,年龄在42-79 岁之间,平均为(67.79±2.36)岁,其中前壁心梗患者11 例、下壁心梗患者4 例、后壁心梗患者5 例;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患者4 例、中学文化程度患者12 例,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患者4 例。以上全部患者经相关临床检验均明确诊断为心肌梗死,并且发病时段以春冬季节为主。 1.2 方法1.2.1 护理措施:(1)加强休息:心梗急性发作期应绝对卧床休息,病室环境保持安静,避免探视。病情稳定后3 天内不可随意搬动患者,日常生活由护士或家属协助完成,活动方式为关节被动活动。1 周时,可进行关节主动活动,如洗漱、床上静坐,但控制好活动时间和量,2 周时可在床边、病区走廊内散步,但活动时心率增加控制在10-20 次/分。(2)监测病情:心梗发作时,给患者高流量、高浓度(6L/min)的氧气吸入,病情稳定后3 天遵医嘱调至3-4L/min,以后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调整,患者用氧期间,应做好解释工作,保证氧疗有效性和用氧安全性。随时监测患者病情,尤其是进行发作后72h 最易发生心律失常,因此护理人员应随时观察心电监测指标,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3)心理护理:疾病发作期,由于强烈疼痛和濒死感,患者焦虑、恐惧心理较强,此时护士应安慰患者,告知其该种心理会加重病情,并进行针对性的沟通安慰。稳定期时,护士应多于患者沟通,了解引起其不良情绪的原,制定与之对应的心理护理方案,让患者以平和、乐观的态度对待治疗过程。(4)用药护理:严格遵医嘱用药,给药后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心梗患者通常需要溶栓治疗,此时.应密切观察患者溶栓后反应,并查看有无出血征象,必要时进行凝血酶原时间测定.(5)饮食护理:疾病发作早期应给予低盐、低脂的流质饮食为主,以后逐渐向半流质、软食过渡,因患者多为老年患者,又因限制活动,容易出现便秘,因此,应注意增加膳食纤维的含量,并按摩腹部,必要时进行导泻治疗[2]。 1.2.2 健康教育:(1)疾病发作期,应以紧急救治患者为主。护理人员应以娴熟的动作、有条不紊的操作消除其紧张情绪,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心电监护、氧气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强调疾病发作期的处理方法和必要性,此时方式以口头宣教为主。(2)稳定期:此时患者病情相对稳定,恐惧感得到缓解,此时的健康教育内容应调整为向其讲解疾病发生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案,相关检查、诊疗的必要性以及患者配合方法。同时患者可能因住院出现生活方式不习惯,如床上排便、饮食改变等,护士应详细讲解该种措施的必要性,同时指导患者正确进行。(3)恢复期:此时以传授疾病预防知识为主,同时协助患者进行锻炼活动,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使用家用医疗设备,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肥胖等,为出院做好准备。(4)出院指导:指导患者遵医嘱用药,并告知其疾病临床表现,及时发现相关症状,以及疾病发生时的处理方法,以书面形式告知其出院后注意事项、复查时间等。 1.3 效果评价指标根据心梗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以及疾病的复发情况进行效果评价。 2 结果2.1 患者心梗并发症的发生情况。2 例患者发生心率失常,0 例发生心源性休克,1 例出现心力衰竭,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5.00%,出现并发症后经积极救治,病情全部好转,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 2.2 病情稳定后,有1 例患者出现疾病复发,复发率为5.00%。 3 讨论急性心梗是冠状动脉硬化后,导致心肌组织缺血缺氧都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心前区疼痛、憋闷,该病起病急,病情改变快,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并发症,如不进行及时救治,极易发生心源性休克,甚至死亡,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护理干预对于及时挽救患者生命尤为必要。综合护理干预是在全面分析患者发病特点、治疗方式的基础上给予的全面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其不但关注生理护理,还尤其重视心理疏导。另外,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实施预防性措施,保证了护理成效的有效性[3]。 因心梗的发生和患者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因此,消除不良生活习惯是防止病情复发的有效措施。因此,健康教育对于心梗患者尤为必要。阶段性健康教育是根据患者疾病发作、恢复阶段进行施教,使患者受到的健康教育为当前最需要的,这样保证了健康教育实施的针对性。另外,健康教育应因人施教,注意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如文化程度、年龄特点等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这样患者更易接受,并能够详尽掌握宣教内容。 综上:对心梗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和阶段性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疾病复发率,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 周淑英,苏绮雯,汤昌莲,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术后早期康复护理对心理状况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9,23(31) : 852-854.[2] 林少虹,王惠珍.健康教育对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疾病知识认知的影响[J]. 现代临床护理,2009,8(8):45-47.[3] 李贞田.急性心肌梗死阶段性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2011,7(25):180-181._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f9ecea112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7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