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三联考作文“《2020开学第一课》少年强,中国强”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

时间:2024-03-07 08:54:2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21高三联考作文2020开学第一课》少年强,

中国强”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少年强,中国强”,让战疫英雄讲述战疫故事,正是希望学生们能从真实的讲述中,有所感悟,有所学习,有所反思,有所铭记,有所成长,懂得家与国是为一体,个人与社会紧密相连的道理。“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今日的少年,终将成长为明日的栋梁,就像在这次疫情中,“80后”“90后”占了“逆行者”中的7成,这群曾经被称为“温室花朵”的一代人,如今也扛起了社会的重担,从被社会保护的群体成长为保护社会的英雄。而今天共上“开学第一课”的学生,也将像“80后”“90后”一样,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扛起时代的重任。让团结奉献的精神薪火相传,用民族振兴的理念继往开来,以国家富强为目标,真正实现“少年强,中国强”。

请根据上述材科写一篇文章,结合所见、所闻、所感,呈现你对改革开放时代背景下青年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优秀范文1

向上向善,做时代好青年

中华上下五千年,在这漫长的时间哺育了大地生灵,同样也哺育了一些积极向上,一心向善的人,一个人是善是恶,这不仅是个人修养问题,而且还是立身处世的问题。善,利人利己利社会。恶,恶人恶己纷争不断。人人为善,就会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地方安宁、百业兴旺、国家强盛。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的接班人。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牢牢把握价值目标,深刻理解价值取向,自觉遵守价值准则。让积极奋发向上的思想和精神在我们的心中扎根、开花、结果,从而转化为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实际行动。我们应该努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切美德的基础就是爱。爱是生命的强光心存爱别人的心,去做力所能及的事。看到老人摔倒就勇敢去扶,要相信世间总不是伤害好人,让其受到谴责,人都是会老的,难道你愿意哪天自己老了以后,一个人摔倒在街道上,却无人问津?们应该有爱。

在校园内更是如此,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乱扔垃圾、不骂人、尊敬师长、孝敬父母、不做违纪的事。这些事并不难,只是自己的意念之差。我们为什么不


能在学校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崇德向上那?有了这些,一些不可能的事也皆为可能。记得鲁迅说过这样一句话: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进步。这句话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应该积极向上的。所以,我们要以身作则,从我做起。

奋发向上是中华儿女几千年来与大自然拼搏而储蓄形成的核心精神,崇德向善是中华文明发展历史的光辉结晶。我们要以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精神为引领。讲道德、树明礼向善之风,做正直友善的人。讲学习、树艰苦奋斗之风,做勤劳节俭的人。讲健康、树崇文尚洁之风,做健康开朗的人。树立和谐之风,作遵纪守法的人。树互助友爱之风,做热心志愿服务的人。

奋发向上,是促进社会人文发展的前提,崇德向善是增进人类自然的精神。 最后重在坚持,培育的践行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精神。对这种精神要崇尚和坚守。就一个人而言,是一种良好的品性习惯。就一个班级而言,是一种健康向善的班风学风。就一所学校而言,是一个和谐文明的精神家园。修身利己,才会有朝气蓬勃的生命,才会有不断出彩的人生。我们每个人心底要蕴藏着善良道德意愿,建设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广大青少年学生都应该自觉成为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和良好社会道德风范的建设者,让我们满怀信心,奋发向上,汇聚起推动社会前行的强大动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吧!

优秀范文2

少年强则国强

犹记得饮冰室主人梁任公的那一声呐喊,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先生之谆谆教诲言犹在耳,身处新时代的我们中国少年要扛起先辈们的家国担当,用铮铮傲骨去中流击水,用凌云壮志去主宰沉浮。

中国少年应当具备家国大爱意识。鲁迅先生曾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就是家国大爱的极佳诠释。诗词研究大家叶嘉莹说,伟大的作家是用自己的生命在实践自己的作品。那个“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的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他未当过大官,但是一旦他当上了拾遗之职,他就要忠言直谏,直至惹得皇帝不高兴。他无惧失去官职,却为忠言未受采纳而忧心。甚至当他的茅屋被风吹倒,他还是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圣的博大情怀令人敬仰。

中国少年应当怀凌云壮志。李贺曾言,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志向的树立至关重要。作家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毛泽东16岁离家赴湘乡县求学前,写了一首《赠父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0d3c4e27c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