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存津液理论探讨《温病条辨》与《伤寒论》的传承关系 作者:王琴琴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7年第09期 [摘要]吴瑭在《温病条辨》继承《伤寒论》中存津液理论,同时结合温病特点和三焦辨证进一步完善和丰富,真正形成了存津液的理论体系。《温病条辨》大量引用《伤寒论》中的方药,并结合历代医家的方药和吴瑭个人的临床实践,总结了更多的方药和治疗方法,进一步补充完善《伤寒论》的养阴学说体系。 [关键词]《温病条辨》;《伤寒论》;存津液 中医在外感病的诊断和治疗上,主要存在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两种不同的认识。伤寒学派由张仲景《伤寒论》发展而来,认为一切外感热病都属于伤寒,“凡伤寒有五,传入阳明遂成温病”;温病学派由吴瑭《温病条辨》申发完善,认为伤寒、温病应当有所区分,不能混治,“大江以南病温者多,病寒者少,投以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诸法,以致死亡接踵”。但温病论和伤寒论存在着紧密的脉络关系,吴瑭自称《温病条辨》是为了“羽翼伤寒”,温病论实际上是对伤寒论的继承和发展,代表了临床中医辨证的进步与发展。本文从存津液理论探讨《温病条辨》与《伤寒论》的传承关系。 1存津液的理论基础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清稀为津,浓稠为液,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和代谢产物中的尿、汗、泪等。《读医随笔》中言“津之用为最大也。内之脏腑筋骨,外之皮肤毫毛,即夫精也、血也、液也,莫不赖津濡之,乃能各成其体而不病。津枯,则精血可枯,毛发可断。”津液对滋养人体,营养周身,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津液发生异常,可能对人体的其他器官和机能造成严重影响,《灵枢》“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因此存津液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固摄津液,输布津液,扶阳益气,不滥用汗、下、吐、利小便之法,才能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 2《伤寒论》中的存津液理论 《伤寒论》在论述伤寒病的发生和治疗中指出,伤寒病由于误汗、误吐、误下等,导致伤津耗液,通过存津液可以救其逆。《伤寒论》111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腹满而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1042856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