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有意味的形式唐诗和宋词

时间:2022-07-19 19:10: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两种有意味的形式:唐诗和宋词

柳州市一中 王静

宋词的豪放、婉约、清丽、脱俗……无不让人在读了它之后在自己的品格、脾性、胸襟、气度等方面发现自己原来未曾意识到的缺陷,从而引发了很多感触,悟出许多人生哲理。在内容方面,它虽然不及唐诗的博大,但意境却更为精深且富于哲理。宋代词风的清丽脱俗,内容的柔媚入骨,是唐诗所不能及的。如果说,唐诗象波涛汹涌的大海,让你叹为观止,那么,宋词便如涓涓的细硫,能引起你无限的遐想回味。从审美角度看,宋词确有其独特的地方。

拿苏轼来说吧。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着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追求着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虽然他推行儒家的中庸之道,却几度被贬,因此,他的词不免流露出那个时代所不能避免的文人士大夫的彷徨、苦闷,但他豁达、豪迈,所以仕途上的不顺使得他对于世事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这种认识在他的词中被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也正因为如此,他才写得出【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那么豪放的词境。

苏轼的这种“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的代表作应是他那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他写悲,往往作旷达之语,在平淡中写出真意,而且不着意装饰雕琢,平淡亦动人。就象唐人写悲,往往以乐景衬之,使之达到更高的艺术应。但他的“质朴无华、平淡自然”却不同于陶渊明。陶渊明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退避,也真正地做到了这种退避。他在田园劳动中找到了归宿和寄托,把自《十九首》以来的人的觉醒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提到了寻求一种更深沉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的高度。从而,自然景象在他笔下不再是 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对峙物,而成为诗人生活、兴趣的一部分。在这一点上,苏轼是无法超越他的。“蔼蔼停云,潇潇时雨”“倾耳无希声,举目皓以洁”“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春雨冬雷,辽阔平野,各种普通的、非常一般的景色在陶渊明笔下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表现得那么自然、质朴,山水草木在他的诗中不再是一堆死物,而是情深意真,既平淡无华而又盎然生意。苏轼采取的是一种生活性退避,但他却不能,也无法真正地做到这种退避(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但是,他的爱国热情使得他在政治上不能真正做到陶渊明的那种退避,而现实又是残酷无情的(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因此他不得不在表面上采取对生活的退避(天涯何处无芳草)同时心中又充满着对政治的渴望(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实际上,这两种退避对于他来说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正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尽管如此,“质朴无华、平淡自然”在苏轼的词中还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并不着意刻画景物,而以自然界的生长规律来表现它。实际上,这也是宋代词人长于白描的一个典型范例。“花褪残红青杏小”以自然界新陈代谢的对立统一来表现自己心境的悲凉。虽然有新生,但逝去的总给人一种“再也不会回来了”的悲哀。“褪、残、小”几个字用得贴切、自然,既是众所周知而又匠心独具,



1


读起来有一种“逝者如斯夫!”的感慨。总之,这么一句话就足以描摹出词人当时的心态及热望。相对第一句而言,后面的几句似是不经意的流露、弹指一挥间的洒脱,词人的心境便脱颖而出。然而“平平淡淡总是真”,词人在这里所表现的旷达、淋漓是真正地达到了王国维的“无我之境”而展现出一派朴素自然的勃勃生机。

【蝶恋花】隐含着苏轼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现实的悲伤。他对生活的失望暗示着他的悲伤,他的“多情”暗示着他的憧憬。其他的词也有这种现象,譬如说柳永的【雨霖铃】,分手在即,伤感自不必说,但最后一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竟一扫前面的抑郁气氛,化悲伤为憧憬,暂抑离愁,似乎胸中豁然开朗,正象光明是黑暗的使者,分手便是聚合的前奏。这一切,都在十二个字中完成,前面着力渲染,最后却一笔带过,有言而未尽之意,有尽而未尽之致。

与唐诗所不同的是,宋词的憧憬和悲伤是属于成年人的憧憬和悲伤。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文人们没有选择的余地。他们虽不致于嚼着唐诗的残羹冷炙,但可以写的几乎已给唐人写遍了,他们只能从深度挖掘,把宋词升华到思辩的高度。唐诗则不然,那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憧憬和悲伤,如《春江花月夜》。它显示的是少年时代在初次人生展现中所感到的那种轻烟般的莫名惆怅和哀悉。春花春月,流水悠悠,面对无穷宇宙,深切感受到的是自己青春的短促和生命的有限。它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年时代对人生、宇宙的“自我意识”,对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感伤、惆怅和留恋。相对而言,宋词的憧憬和悲伤显得更成熟,它不再局限于对时光易逝的哀叹,而是把时光易逝放到理性中来解释,从而达到一种更高深的境界。同时它也显得更深婉细致、更新巧,比唐诗有更多的、更浓厚细腻的主观感情色调,而不同于唐诗较为笼统、浑厚、宽大的“诗境”

唐诗和宋词,应该说是两种不同的“有意味的形式”,它们各自保有、积淀着不同的社会时代内容,从而各有风貌特征,各有审美价值,各有社会意义。就象李白和杜甫一样,在文学史上同样闪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15b8125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