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中学2013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导学案 编者:戴娜娣 审核人:胡平贵 班级 学号 姓名 2013—10—10 《访李政道博士》导学案(学生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访谈三要素及常用的提问方式。 2.学习访谈的技巧和访谈的一些基本知识。 【过程与方法】 1.自学、点拨。 (1)本文是“扩展阅读”,教师先介绍访谈的相关知识,再由学生自由学习,教师只做相应的点拨、指导。 (2)诵读法。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脉络,感悟李政道博士的科学精神。 2.诵读法、练习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真正认识科学和正确面对科学。 (2)认识追求真理的科学研究是美丽的和令人激动的,绝不是乏味和艰涩的道理。 (3)分析李政道谈话中显示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访谈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李政道博士的优秀品质 教学课时 2节课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堂预习探究案 一、访谈的相关知识 1.访谈的定义:访谈是就特定的问题,特定的对象进行专门的访问,内容要相当集中,采访时不能牵扯太远。 2.专访的三要素:专家(或知情者)、记者和现场。 3.访谈的结构: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 4.访谈的提问方式和注意事项。请参照必修五P55《访谈的技巧》 二.课文感知 1.读准字音 对称( )洗漱( )混沌( )纰缪( ) 模拟( ) 模( )样 色彩斑斓( ) 2. 梳理文章结构: 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此次访谈共提出了十个问题,依访谈的顺序和问题,这十个问题可分为几层?每层主要讲什么? 骤然的幸运造成一个活动家或躁动者,但是经过磨练的幸运却造成了天才。——培根 - 3.重点和难点内容分析探讨。 ⑴ 阅读第3-4段,思考: 访谈的第一个问题从获奖演说的情景说起,有什么好处? 李政道所讲的孙悟空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是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在获奖演说中李政道讲了孙悟空的故事,有哪些言外之意? ⑵李政道博士是怎样评价“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计划”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意义的? ⑶李政道博士如何看待他获奖的最重要的因素的? ⑷李政道博士对“本土科学家什么时候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回答意在说明什么问题? 1 杏坛中学2013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导学案 编者:戴娜娣 审核人:胡平贵 班级 学号 姓名 2013—10—10 第二课时 练习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寂寞出学问 ——《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 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 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 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也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致敬,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 秦: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的天地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 记者:这种精神是可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 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 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而必须静心求实。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 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做学问,首要的是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当年陈尚君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实际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到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 骤然的幸运造成一个活动家或躁动者,但是经过磨练的幸运却造成了天才。——培根 - 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秦:应当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弘扬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 记者:有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 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 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良心、主张社会的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者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学者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 (原载《解放日报》2009年9月11日第17、18版,有删改) 19.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做了倡导?(5分) 20.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4分) 21.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由。(6分)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1855d8d284ac850ad0242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