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与中国传统文化

时间:2023-01-02 05:08: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中西方诚信比较:

西方社会早在古罗马时期,诚信原则就已经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合为一体;而而中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诚信主要是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更多的通过倡导来维系,而不是法律,西方的诚信研究体现在重操作甚于理念,重制度甚于中宣教,重他律甚于自律,重防范甚于补救。而中国文化强调重理念甚于重操作,重宣教甚于重制度,重视自律甚于重视他律。中国诚信重在感化,美国的诚信重在规制。

总之,基础不同:亲缘基础与契约基础 社会关系不同:人伦等级性与平等性 价值本位不同:道义追求与利益追求 作用机制不同:自律与他律

2.现代中国人诚信心理结构维度的特点:

严谨性表现了个体沉稳、务实、负责的诚信心理特点,在中国人看来,做事稳重干练既是务实,中国传统文化不主张张扬个性,因而形成了中国人性格上内敛自制的特点。

宜人性反映了人际诚信关系特点,从“诚心诚意”、“肝胆相照”等词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在对待人际诚信关系中,主要关心的是对方的内在品质,而不是外在的行为表现,受传统“内城外信”思想的影响,所以现代中国人也特别注重个体内心的真诚。

自私是行为动机以个人利益为主,传统儒教师否定利己主义的,但观察现代国民的普遍道德观念,却是与儒教相反的。中国人是私心重的国民,中国人以利害为本位,利害由以个人利益为本位,所以公共责任观念薄弱。

3.从唯物主义角度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诚信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传统的社会是小农经济条件、血缘经济,决定了人们的诚信心理处于一种封闭、保守的状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交往日益普遍和复杂,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不再局限于狭小的范围和熟人的圈子,非人情交往越来越多,人与人的关系部是主要建立在道德情感上,而是更多地建立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因此,人们的诚信心理处于一种开放、变化的状态。

4.教育程度不同,对诚信的认识理解也不一样,尤其是小学学历的人受知识程度所限,主要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更容易接受正性的诚信观念。

5.政府诚信,主要反映了政府作为公共利益代表者对人民赋予的法定权力和职责的履行程度,是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对政府行政行为产生的信誉和形象的一种心理反映。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政府诚信指的是政府在与社会其他个体的交往中政府说话算数,履行对社会的承诺,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政府内部而言,公务员作为政府的主体,政府诚信主要通过他们表现出来,其包括政府公务内在的诚信道德品格以及对外界承诺的道德行为的履行。

当前我国政府诚信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政府信息公开化程度不够及时和全面。信息公开化的相关法律不健全;政府职能越位、缺位,行为不规范;监督体系下的政府诚信缺失。国家政权监督、法律监督、社会监督;政府言行不一致;政府“权大于法”;少数政府官员腐败。

6.中国传统文化对政府诚信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存在着一定的负面成分,比如,长期的“官本位”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当官做老爷是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的事,为官高高在上的思想根深蒂固,不了解民意、行政决策,行政行为严重脱离实际,导致政府必然失信于民。总而言之,孔孟思想在重视道德仁义


的作用同时却忽略了法律的作用。

当今社会中有些政府官员法治意识淡薄,不少情况下领导的意识大于法律意识,主观性、随意性较强,领导者任意改变规则、越权现象严重存在,这些都是受到了传统文化负面效应的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1e80825bcd126fff7050b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