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少年生命漠视现象看社会德育环境(一) 青少年存在着生命漠视和生命困惑问题,表现为近些年青少年的自杀与杀他等极端社会问题呈现上升趋势。这种现象和青少年所受的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及人生成长中社会大环境价值取向有着必然的联系。我们必须对今天所处的社会大教育环境,尤其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三生教育”欠缺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反思。 一、社会教育中缺乏必要的生命教育和人性启蒙教育 20世纪60年代始,一些国家青少年吸毒、自杀、他杀等社会问题高发,人们开始反思并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人们开始关注青少年的生命教育问题。屡屡发生的杀人案件,还是残待戏虐动物的事件,或是对生命的价值意义感到迷惘的“活着没意思”的感受,都暴露出青少年身上存在的对生命的不珍重和儿戏感。 教育应当使每一个人关注生命,认识生命,从而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对生命缺乏应有的尊重和敬畏感的人,无论对自己生命和人生,还是对动物的生命,甚至对他人的生命,都会采取漠然、轻视的态度,甚至会在残虐生命中寻找发泄和快感。在生活中也一定不懂得尊重他人、同情他人、关爱他人。这种人在人性上是单面的、畸形的。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和整个社会的,都应该十分重视这种生命教育等基本的人性启蒙教育。 我们现在开始关注青少年的生命教育,有学者说是“迟来的教育”,但也正说明青少年生命教育任务十分迫切。我们也庆幸地看到,近些年一些地区或学校已经开始注重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然而要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热爱生命,珍视生命,除了基本的生命教育外,还必须加以生存能力培养和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引导,热爱生命必须和热爱生活、具有良好生活能力结合一起,才能够达到相辅相成的最优教育效果。云南省教育厅提出的“三生教育”理念,涵盖了生命、生存、生活等相关内容,应当说比单纯的生命教育更符合教育规律和教育目的需要。事实上我们在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意识塑造时,除了进行必要的生命认知外,必须进行其他方面的人生观教育;除了正面进行教育引导外,还必须对社会中存在负面影响因素加以制约,以使各种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甚至被杜绝。 二、社会应更加注重爱心教育 一个真正有爱心、自爱、爱人,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才不会有作践自己、仇视残害他人的冷僻阴暗心态。然而我们的爱人尊人教育显然还不到位。从家庭教育看,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过分纵性溺爱子女,“小太阳”在家里唯我独上,说一不二,对父母亲长缺乏起码的尊敬和爱心,长不长,幼不幼,必会养成纵性执拗、自私自大的不良品性;二是对孩子过分压制严管,不论出于对孩子望子成龙的心态,还是对孩子缺乏应有的爱心和耐心,总之动辄严加训斥甚至打骂,在这种环境中未成年人极易形成冷漠和仇恨的情态。 1 近几十年学校在常规教育中存在着“重智轻德”的价值倾向。受应试教育的导向,许多学校教育重心在知识智力教育和精英培育上,一方面爱心教育尊人教育基本不占什么分量,另一方面某些学校、教师在对待优、中、差不同学生时,不自觉采用不同的目光和关爱态度,这很容易使部分非优学生产生心理失衡,放弃自我,自暴自弃。 生命、生活教育应该从日常生活中的爱心培育开始,自爱,也爱自己的父母家人,爱身边的人;也爱生活中的动植物。一个内心充满爱的自尊而尊人的人,是不会漠视自我生命和他人生命的。所以,生命意识塑造中一个重要和首要的任务,是从培育爱心开始。 三、社会教育中欠缺人际沟通、人际合作素质的培育 人际沟通合作素质不仅是现代人竞争、生存、发展的重要能力,也是保证人的心灵完整和健康生命意识的一道防线。如何克服当代青少年所处的“独生”环境,引导培育他们超越“自我中心”和孤独感,这可能是今天青少年素质培育中的一个新课题。社会教育应使每一个人具备起码的“他人意识”和沟通能力,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与他人和社会沟通顺畅和谐相处,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互爱、信任的开放互动多的关系。“三生教育”理念,就是把“生存能力”教育当做生命意识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来加以强调的。许多对生命的漠视和困惑,就是由青少年生存能力欠缺而导致的。 沟通合作等生存能力培育的意义还在于,一个人只有保持一种与他人和社会和谐愉快相处的开放心态,才可能防止由内向、孤僻、自我封闭而引起的种种心理扭曲和病态。分析诸多变态、有心理疾病的人,及人格扭曲的人,童年经历中甚至成年后都缺乏与他人甚至亲人和睦相处的能力。一个孤僻、封闭、甚至仇视他人和社会的心灵中,很难生长出热爱生命、尊重并关爱他人、有责任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情感。 四、消除“暴力文化”在青少年成长中形成的误导 全社会要积极进行正面教育引导,但同时也要注意抑制社会环境中不良的负面的诱导因素。青少年处在由无知不成熟向有知成熟方向发展,成长过程中好奇心、求知欲都很强,可塑性也非常大。近些年社会存在的许多网络游戏内容以暴力为主题,孩子们游戏娱乐间把“打”、“杀”、“消灭对手”意念不知不觉灌输到了脑海和心灵中。多起青少年杀人犯罪案例研究表明,罪犯就是在暴力游戏中诱发了“对神秘杀的崇拜”,而理想“成为一个神秘杀手”,最终走上犯罪道路。孩子们在游戏机、电视、光碟上潜移默化了解到的生活概念,是用武器和凶器而不是其他沟通方式来解决矛盾和冲突。所以,加强对青少年的正面教育,阻止暴力文化不应有的泛滥,使之不受“暴力形象”和“暴力规则”的误导,是全社会今天应充分重视并采取措施的重要问题。 另外,虚拟世界的非真实性、隐匿性,使人们在网络行为中可以随心所欲,极尽想像和创意,当然就会在某些方面不守规则的做自由任意的事。在网络行为中可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29a7ed567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