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中的后现代性和存在主义

时间:2023-02-11 10:21: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内容摘要:安妮塔?布鲁克纳的《陌生人》是她的最新小说,她本人也表达过这可能是她的封笔之作。在资本主义进入中晚期的现代社会,这部小说明显带着对后现代性的凸显和对存在主义的缅怀情绪。本文试图借助后现代性和存在主义的特征,来解读作者对孤独和死亡哲学思想。

关键词:《陌生人》 后现代性 后工业社会 存在主义 一、引言

安妮塔?布鲁克纳AnitaBrookner1928-是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她擅长运用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精致的语言描绘当代单身知性女性的生活。到目前为止,她总共创作了二十四部小说,是一位多产作家。但是她所坚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塑造套路成为了学界热议的话题,甚至饱受争议:她通常以探索情感得失问题为主题,叙述单身中产阶级女性摆脱情感孤立、追寻社会认可的过程。然而在她的最新小说《陌生人》中(Brookner2009,她一改常规,设立男性为主人公,并刻画了他晚年孤寂的生活,和对死亡的思考。尽管故事的主人公是男性,但是作者仍然不忘在故事中描述了同等状态下的女性。可以说,男主人公的思想独白和男主人公视角下的女配角都是完整这部小说的必要因素。而对于这部精致细腻的小说所透露出的后现代性和存在主义气质与技巧,是它值得研究的价值所在。 二、浓郁的后现代色彩

米歇尔?福柯曾经说过,人是短命的历史化身,就像沙滩上的足迹,浪打过来时便荡然无存。这正如战争对人的影响,不论是身体上的还是思想上的。一战以后,西方文明收到巨大冲击,荒原意识迅速滋生于文学界。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家们,更是对个人之外的社会非常冷漠。然而在经历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后现代思潮的风起云涌之后,现代主义精心编撰的严谨结构和意义表达的确定性,被后现代文本所主张的“意义不确定性”所取代。不确定性首先体现在对观念和规则的彻底摧毁,然后是在摧毁了过后寻求新的信仰。当原有的观念和规则发生变动时,就会出现行为和理念上的紊乱。有的静待其变、接受现有的,有的则主动寻求改变、力图找到满意的。正如《陌生人》中的男主人公斯特吉斯(Sturgis,在面对社会抛给自己的各种难题――是否接受孤独和能否直面死亡――之后,终于下定了一个自己无法判断对错的决定:离开。

工业社会带给人们以福利并困惑。人们在得到丰富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开始接受工业社会的副作用对精神世界的冲击甚至颠覆。美国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丹尼尔?贝尔用后工业社会这个慨念,指出西方现代社会仍然处于一个急剧的变革之中,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正在剧变中震荡瓦解和消逝,但新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又远未形成,所以是个过渡性的历史阶段。(贝尔,1989198)在这个后工业社会,人们如同机器一样制造商品或服务,生活模式得以规训,整个世界变得技术化、理性化。商品市场交易时代的福利是将部分利润分给劳动者,以便劳动者利用它维持生活、继续工作。但是,劳动者在停止劳动、获得长期休息的机会之后会怎样呢?生活的骤然变化对劳动者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斯特吉斯的生活状态即是最现实的答案。

斯特吉斯毫无疑问属于中产阶级,退休前的工作使他不难积攒到一笔满意的退休保障金。然而,尽管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保障,他的生活却并无生气,更谈不上快乐。由于未婚,他晚年无伴相陪,寂寞的生活让他倍感抑郁。于是他试图寻求改变,譬如前往另一个城市度假、与年轻有朝气的女士交友、试图追寻往日的初恋情怀,等等。但是现实总是很骨感,一些不完美的因素让他无法坦然接受生活的改变。事实上,他对生活的态度是导致他如此寂寥的主要原因:总是在试图寻求依赖和归属,却在最接近它们的时候怯然转身。如此最终什么也不能得到,生活还是毫无变化,除了随着时间而留下的思想波动痕迹。

小说中的一位女角色维姬Vicky的生活状态与斯特吉斯的截然不同。她没有积蓄、


作极不稳定,甚至没有住宿、飘忽不定。理论上看,她也是单身,也在寻求依靠。但实质上她是后工业时代的另一种代表:不能创造商品价值,就只能徘徊于社会边缘。尽管作者没有直接叙述她的思想波流,但是从斯特吉斯的思考中不难映射出这类人物的判断:利用所有的价值来换取功利的所需,在这种原始的“以物换物”形式下的交易,道德和人性已经被忽视、隐藏,甚至摒弃(例如,她愿意用性来换取住宿)。至此,现实主义下的规则和观念正在被怀疑,甚至被一寸一寸破坏,而这一切的变化都是为了迎合后工业时代的运作规律。这也就验证了后现代主义对当下社会的解义和定位。 三、阴霾天空下的存在主义

套用学界对王蒙小说的意识流的评价“穿着马褂的意识流”这句话,安妮塔?布鲁克纳的这部《陌生人》可以说是“阴霾天空下的存在主义”,换一种说法,就是英国的存在主义,出生于成熟资本主义社会氛围。存在主义小说在叙事过程中淡化了故事情节,抑制了情感语言的运用,而着重于使用客观描述性语言,思想的独自和哲学的陈述时时穿插在文字间。(王千克,1983186这种思想性话语对小说文本的随时渗透本身就体现了存在主义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存在主义作家们总是对自身存在的境况提出质疑,思想的声音必然布满其叙事过程,个人独立的思想表达在叙事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存在主义作家在思想中建立起一种深度叙事模式,使得文学哲学密切联系,而不再仅仅是娱乐消遣。两者共同建立起一个具有深度的思考空间。

这种存在主义的特质在《陌生人》中有着完美的展现。读者在整个文本中很难找到完整、连贯的对话情节,近乎三分之二的文本都是男主人公的思想记录。’配上“孤独”和“死亡”两大主题,这样的文本也许会显得沉闷乏味,但正是远离了喧闹和繁华的文字,才能让读者静下心来仔细聆听作者的思想声音、品味其中的哲学逻辑。

存在主义认为世界上的基本状况是悲观、烦恼、恐惧、焦虑,世界是一种异己的力量,人在这世界上是孤苦伶仃、无家可归,人虽然力图摆脱这状况,选择未来,但一切选择都无济于事,只有“死亡”才是不可避免的、唯一可靠的选择。《陌生人》明显继承了存在主义这种孤苦伶仃、无家可归的思绪。整部小说从第一句话开始,Sturgis had always knownthat it Was his destiny todieamong strangers”就注定了整个文本的基调:孤独,和孤独地等待死亡。而随后的叙述中,作者也不断地、故意地透露出对死亡的畏惧、焦虑和不知所措,以及不得不接受现实的无奈。斯特吉斯是害怕孤独、害怕死亡的,这一点应该属于人的本能反应。但是他对孤独和死亡的感知并不足以刺激他寻找到良好有效的逃避方法。孤独是可以逃避的,他试图旅行、寻找伴侣,但是死亡是无法逃避的。或者说,越想要逃避死亡的人,往往越容易深陷于它的恶行泥潭。最终,斯特吉斯在经过了一段纠结之后,选择离开。他的本意是想离开英国这个溢满着资本主义后工业气息的阴沉国家,去往法国这个阳光明媚的浪漫国度。但事实上,同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国亦是饱含着标准的资本主义的冷漠,他离开的仅仅是阴霾的天空,并非时代的本质。等待他的,除了同样的孤独和死亡,还会有什么呢? 小说的结尾看似开放,实质上并无悬念。基于之前所有的思想叙述和主题铺垫,读者不难猜出斯特吉斯在离开英国之后的命运:同样的孤独和等待死亡,甚至可能更孤独,因为他离开了熟悉的环境、亲友和语言。这种时空的交错与重叠,加深了小说的存在主义气质。萨特(1995)认为这世界是“令人作呕”的世界,人的生存本身就是可悲的。斯特吉斯虽然离开了英国,但是仍然在这个“令人作呕”的世界上可悲的生存着。没有伴侣,斯特吉斯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他真正成为了一个孤苦伶仃、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其实人就是这样在这个世界上可悲地生存着,并一点一点被这个世界异化或者规训。无论他采取了什么样的思考和选择,结果都是无可奈何、无济于事。 四、结语

有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思想,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作品。存在主义的本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34643c014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