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江城子》赏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选材、用词的比较、品读,体会苏轼豪放词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比较、品析、诵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壮志踌躇,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以及坦然面对人生风雨、顺境逆境的胸怀。 赏析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选材、用词的比较、品读,体会作者的豪情壮志以及豪放词的特点 难点:《定风波》中“也无风雨也无晴”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赏析流程 教学环节 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 教师活动预设 1、做一份苏轼生平简介,要求突出年代、事件、经历。300字左右,可以表格形式出现。 2、播放有关“乌台诗案”的视频材料,了解苏轼这一经历。 学生活动预设 通过书本阅读、网络阅读等形式,查找资料,进行归纳整合,最后浓缩成文。 设计意图 学习古典诗词,了解作者的一些情况很有必要,尤其是这三首词,作者抒发的感情和他的经历是密切相关的。之所以要求突出年代、事件、经历,是引导学生关注诸如“乌台诗案”等苏轼人生经历中的重大转折点。 复习背诵《蝶恋花》,是为比较赏析作铺垫。自由、个别朗读四遍,可以让学生迅速熟悉词作内容,为深入朗读、赏析作准备。而提出三问,一则是引学生自然入境,进入千年前那场激动人心的出猎氛围中。二则是让学生进一步把握词的内容。由抽象的文字化为具象的画面,让学生走进词境,符合学生学习诗词的认知规律。 整体感知 把握词意 1、复习、吟诵学过柳永《蝶恋花》。 2、好一个“拟把疏狂图一醉”,今日,我等再来品品苏轼的“狂”。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由地将《江城子密州出猎》朗读三遍。 3、请一位同学朗读,做正音、断句指导。 4、读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背诵《蝶恋花》,复习所学。 2、擎(qing)骑(ji)可能读错,需要正音。 3、根据词的内容,学生会描述出“看到太守牵着黄狗,托着苍鹰,带着大批随从,出城打猎。全城的老百姓都跟着去看热闹了。”“听到千人呼喝,万马奔腾的巨响。”“感受到了出猎场面的宏大,作者的满腔豪情,一种非凡的气势。” 朗读感受 1、怎么读,才能表现1、学生散读、个别读。 词作所表达的强烈感体会词境 出这种壮阔的出猎场面,才能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2、这样读,是否把作者创作时的感情都抒发出来了?(作者借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要抒发怎样的情感?) 朗读指导:“少年”、“卷”、“看”等宜重读,以表气势和胸怀。 3、哪些词句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怎么读,才能表现出这种满腔豪情? 朗读指导:“鬓微霜,又何妨?”反问表决心;“何日遣冯唐?”疑问表期待。语气差别应注意。 1、同样有“狂”,《蝶恋花》和《江城子》,读之有何不同?朗读比较,体会不同在哪里。 2、为何《江城子》读起来虎虎有生气? 3、简介豪放词的特点。 2、学生交流点评。 3、学生会大声朗读,气势充沛,力图表现出场面的宏大,气势的非凡。 4、学生根据下阙内容及注释对于典故的说明,当能指出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5、朗读时可能会一气到底,不得抑扬顿挫要领。 情,需要通过朗读来加深体会。为读而读,为背而读,未免枯燥。带着任务读,让学生自己揣摩朗读方法,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深入文本,同时体会不同的朗读方式形成的不同效果、细微差别。在学生自我体验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加以指导,突出重点,则更有针对性,也更易为学生所接受。这样,读的遍数虽多,但目的明确,层次鲜明,学生不易感到疲劳。 抓住重点 比较赏析 学生自能比较出:《蝶恋花》读之哀婉,《江城子》读来奔放酣畅。主要是因为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不同,因此写的内容(选材)不同。一是为抒儿女情愁,于是尽写“危楼、草色、烟光、衣带”;一是为抒壮士豪情,于是满眼“牵黄、擎苍、射虎、射狼”。千军万马在心中,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 学生初次接触宋词,婉约也好,豪放也罢,对他们而言,都是抽象的概念。应让他们通过比较,自己体会两种词风的不同特点,不宜直接灌输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两者内容(选材)、情感上的不同,则是让学生体会把握诗词意象对理解诗词内涵的重要作用,为学习方法的指导做好铺垫。此时教师简介豪放词的特点,自然水到渠成。 “学习建议”中的提示能帮助学生迅速把握词作要点,抓住“莫听、何妨、谁怕、相迎”这些极富感情色彩的词,就能体会作顺势引导 学习新词 1、苏轼另有一首《定风波》,烟雨阴晴,料峭萧瑟,又向我们传递怎样的情感呢? 2、自由朗读词作(小序),在自然界的风雨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能抓住“穿林打叶、烟雨、料峭春风、萧瑟”这些环境描写的语句,再结合“莫听、何妨、谁怕、相迎”阴晴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人? 3、如何把这份泰然自若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朗读指导:“莫听、何妨、任平生”等词宜重读。 结合预习 赏析难点 1、作者在黄州创作《定风波》,你觉得他在词中表露的情感,和他之前因“乌台诗案”贬至黄州有无关系? 2、结合苏轼生平经历,说说我们该如何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阴晴,如何理解此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呢? 等词,可以感知到作者面对凄风苦雨,是何等的气定神闲,泰然自若。钦佩之情,油然而生。朗读时,自会注意语气平缓。 者的情感。因为所表达的情感不同于《江城子》,因此朗读方式也不同,更需要多多朗读体会以增强语感。 1、学生能从苏轼的遭贬谪,联想到词中的风雨,既是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是指政治上的风雨。进而可以体会到,苏轼面对人生的挫折坎坷,依然能够保持那份泰然自若,实属可贵。 2、对于“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学生可能达到一切都是过眼烟云的层面,已是上佳。 仅从字面,恐难以真正理解词作的内涵。引导学生关注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体会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自然界和仕途上有晴有雨,有顺境有逆境,但在词人心中却无晴雨,因为“凡所有象,皆是虚妄”。这是苏轼作品中极为重要的内涵,理应让学生知晓一二,但点到即可,不宜展开。 归纳小结 赏析方法 赏析诗词方法小议:抓住意象,理解诗词内容;结合经历,体会作者感情。 以所学之法自己赏析苏轼《浣溪沙》,并用散文笔法描绘词中的情、景。 课文为例,激发兴趣,和教师共同总结学习习得方法,为以后大过程,归纳学习方法。 量阅读、品赏做好铺垫。 在把握全篇内容、情感的基础上,想象、入境,扩充内容、情节,写成一篇记叙文或抒情散文。 既可了解学生是否准确把握词作要点,又可进行写作的训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合理铺展情节、营造意境的能力。 自主学习 赏析迁移 课后反思 赏析苏词,可从选材立意、语言特点、思想感情入手,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忌粘贴概念标签。学习古典诗词,了解作者的一些情况很有必要,尤其是这三首词,作者抒发的感情和他的经历是密切相关的。之所以要求突出年代、事件、经历,是引导学生关注诸如“乌台诗案”等苏轼人生经历中的重大转折点,而不必在课前就了解他的文学成就、诗词风格等概念,以免形成定势。赏析诗词方法:抓住意象,理解诗词内容;结合经历,体会作者感情。以苏词三首为例赏析,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习得方法,为以后品赏古诗词做好铺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43b1988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