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奥斯汀小说中的恋父情结:以《爱玛》为例 作者:问雪萍 符新宇 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10期 摘 要: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在童年时期都会形成或多或少的俄狄浦斯情结,女孩子则表现为恋父情结。本文在恋父情结的基础上,具体分析简·奥斯汀小说《爱玛》中爱玛与父亲及家族好友奈特利先生的关系,以此来说明爱玛有恋父情结。一方面爱玛非常珍惜对现实中的父亲的爱,另一方面她又在生活中找到了更完美的父亲替身,并与他结合,真正意义上实现恋父移情。 关键词:《爱玛》 简·奥斯汀 恋父情结 一、引言 简·奥斯汀被弗吉尼亚·伍尔夫赞为“女性当中最完美的作家”。《爱玛》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大多数读者关注小说主人公爱玛和她身边朋友们的爱情故事,以此来探讨简·奥斯汀的爱情观、婚姻观。很少有人注意到小说中的一个边缘人物——爱玛的父亲,国内学者只有李永霞曾分析了《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以及《爱玛》中父亲们的形象。爱玛的父亲看似是一个不太重要的人物,实则暗藏玄机。本文尝试通过弗洛伊德精神批评分析中的恋父情结来分析《爱玛》中主人公对父亲细腻的情感。 提及“恋父情结”,不得不提到精神分析学派的创立者弗洛伊德。他曾在著作《梦的解析》中指出儿童心中存在着一种性本能,它能让儿童对同性家长产生排斥,对异性家长产生爱恋之情。由于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主人公弑父娶母,所以弗洛伊德将儿童的这种心理命名为“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这种情节用于男孩子叫“恋母情结”,用于女孩子则叫“恋父情结”。另外,弗洛伊德认为大多数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其俄狄浦斯情结会逐渐衰退,而女孩子则无限地留在俄狄浦斯的境界中,只有在晚年才放弃,但也不是完全放弃。 二、爱玛的恋父情结 英国社会学家杰弗瑞·高尔认为奥斯丁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恋父情结体现在两方面:憎恨母亲并且嫁给父亲的替代人。但是爱玛并不完全符合高尔的发现,因为爱玛并未憎恨自己的母亲。相反在故事中爱玛的母亲可以说是缺席的,她在爱玛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对于爱玛的影响正如第一章所说“很久以前就去世的母亲,只在她的记忆中还留下点模糊的印象,这仅有的一点母爱也变得残缺不全了”。加之姐姐和家庭女教师相继出嫁,因此,父亲是陪伴爱玛最长久的亲人。小说中爱玛的恋父情结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爱玛对现实中父亲的爱以及对父亲的替身——老友奈特利先生的爱。 (一)爱玛与现实中的父亲 在大女儿和女家庭教师都出嫁后,爱玛的父亲伍德豪斯先生和爱玛相依为命,奥斯丁在开篇描写他为“是一位很慈祥的老人,对两个女儿非常宠爱娇惯”,可见这是一位疼爱女儿的可爱老头。但其实在故事中,伍德豪斯先生并不完美,甚至并不足以让子女对他崇拜。“由于伍德豪斯先生结婚较晚;父亲的老态和习惯把他们之间因为年龄而造成的鸿沟衬托得更加明显。因为体弱多病,他既不能锻炼身体,也没有时间培养心性,于是便未老先衰”。所以,尽管父亲心地善良、性情和蔼,但他与爱玛间还是有隔阂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447a0e546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