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道德经》_417032

时间:2023-02-05 10:35: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道德经》读书笔记

《道德经》这本书被称为万经之王,也是中国哲学的第一书。道家、道教皆出于其中。简单从字面上说说前十二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主要是讲道与名的关系。

道是道理、规律、理论之类,名是名称、语言、符号系统。有什么样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就能认知和表述什么样的道。道可道: 我们能认知、表述、利用一些道理。我们是智人,并且发明了动物所没有的语言、文字、符号系统,无数人类学家、理学家、哲学家已经说明过语言文字对人类的重要性,它是人类最重要的工具,没有之一。非常道:道理不是固定不变的,“常”是恒常不变的意思。道理虽然可以认知、表述、利用,但我们所认知的道是有限的,是不断变化。名可名:我们可以用语言、符号系统及相关认知工具去定义、去认知、去推理。比如汉语、比如编程的语言、数学的语言。语义取决于语境,语义本身就是一张巨大、变化的网络,这极大的影响到人所认知、表述的“真实”于是乎,后现代主义陷入反复唠叨:没有终极真理,世界取决于我们的阐释,而阐释与语言密切相关,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

老子在道德经中使用了很多奇怪的字眼来表达这种更高的境界。比如第4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的感觉是空无,但它的作用无穷无尽。高深莫测啊,它就像是万物的源头;虚无渺茫啊,似乎根本不存在。我不知道谁是它的后代,像是上帝的由来。)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慈,以万物为祭品;圣人不仁爱,以百姓为祭品。天地之间,就像一个大风箱,看似虚空的道,却是一个无穷无竭的造物场,不断运动变化出更多的事物。执迷于多闻多识只会更快走向穷途末路,不如内观守静。这些奇怪的字眼使老子一书不但哲语连珠,更成为一本神秘主义著作。正是这种对神秘的体验,甚至掺杂了恐惧的情感,才催生了宗教。

当然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本土宗教道教也并不太排斥其他宗教,基本上是“爱信信,不信滚,不要耽误老子飞升”的态度;如果把这种态度和西方宗教相比,我们就会发现巨大的不同:伊斯兰教、基督教,都极端强调“信”,强调对异端


的甄别,比如圣经中就已经成百上千次强调要“信”,伊斯兰教就更不说。甚至佛经中,也不时可以看到对别派外道的攻击。因为道教真正强调的是自身修炼、提升意识维度,一旦真的超越了,世界自然不同,这一点在道德经中也多次表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多说多争无益。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48925bdbe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