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中国化学家沈家骢 沈家骢,男,1931年9月生于浙江绍兴。1945年绍兴中学初中毕业,1948年毕业于杭州建国中学,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毕业后一直在长春吉林大学任教、现为吉林大学教授,超分子结构与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9月被双聘为浙江大学教授、兼任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院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的计划专家组组长。历任吉林大学化学系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副校长、国家教委科技委委员兼任化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化学部常委以及各种基金的评委。 使命感积聚的力量 “绍兴我前段时间刚去过,这几年变化确实大,越来越漂亮了!但是每次来去都很匆忙,真想好好待上几天,走走看看……”说话间,沈院士深情的目光再次落在对面墙上那幅“兰花”水墨画上。 1931年10月13日,绍兴市区沈家台门,随着一阵“哇哇”的啼哭声,中国化学界一颗闪亮的星星在这里诞生,他就是沈家骢。中^华^化^学^竞^赛^网 “我一生中经历了无数坎坷,但是,孩提时代的那两次却让我刻骨铭心,让我从小就明白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这也是我从小努力读书的原动力。”沈家骢院士说。 1 “我出生于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和全中国老百姓一样,绍兴老百姓同样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931年‘九·一八’事变,很快,绍兴沦陷。我清晰记得,日本的轰炸机几乎每天都像苍蝇一样在头上盘旋,冷不丁炸弹扔下来,一大片房子化为灰烬,到处是惨烈的凄叫声……” 站在国际前沿竞争 翻开厚重的人生履历,聚合反应微观动力,超分子化学,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有机高分子膜的组装与功能;有机高分子光电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生物医用纳米材料等等,他不断突破的研究领域,让他的每一步都在中国化学史上留下扎实的印记。 沈家骢院士在开拓新研究方向的同时特别注重应用基础的研究,使化学与材料研究结合,他在超分子化学,组装与自组装深入研究基础上,与他的研究集体开展高分子光电信息材料与器材研究,从跟踪到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突破荧光发光的局限,提出磷光发光的思路,为高效电致发光铺平道路,开展磷光发光机理及宽禁带半导体的研究;从有机发光体的凝聚态有序结构,提出了设计高传输性发光材料的理念,从而开拓有机发光晶体的新思路,从2001年起他一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重大计划的专家组组长。 化学魅力在于创新 事实上,50多年来,沈家骢院士除了奋斗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第一线,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他还特别注意培养青年学生。他常常把他们带到学科发展的第一线,调动他们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国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4dd27e9b9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