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苏轼与王弗的爱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苏轼为亡妻王弗写的一首悼念词,被后人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这首词为什么如此感人至深,这要从苏轼的求学时期说起。 相遇书院,唤鱼联姻 据史载,公元1051年,苏轼曾在青神县中岩书院求学,中岩风景绝佳,寺下有一绿潭。每有人在池边击掌,鱼儿便从岩下游出。 当时书院先生王方,邀文人雅士为绿潭题名。或曰“戏鱼池”,或曰“观鱼塘”。不是过雅,就是太俗。这时,人群中的苏轼拱手抱拳道:“池中鱼儿很解主客之乐,唤之即来,呼之即去”,可名为“唤鱼池”,众人叫绝。苏轼正得意之时,王方的女儿王弗也使丫鬟从家中送来题名。红纸上,秀美的字迹跃然而出“唤鱼池”三字。众人惊叹:“不谋而合,韵成双璧”! 其实,苏轼聪明好学,王方早已喜爱在心,此后不久,王方便请人做媒,将王弗许配给苏轼。这年,苏轼19岁,王弗16岁。 良师益友,幕后听言 婚后,王弗随苏轼去往京城,夫唱妇随,恩恩爱爱。春天,城外放风,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夏天,共赏荷花,才子佳人,其情深深;秋天,去拾枫叶,夫妻同心,其爱浓浓;冬天,踏雪赏梅,两情依依,其景美美。苏轼对王弗说:“如果时间能停留,让我们天长地久,那该有多好!” 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多说,更难得的是王弗蕙质兰心,深明事理。 王弗常于苏轼书房伴读,“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王弗也能从旁提示。有时苏轼问其典籍故事,她亦能“皆略知之”。 同时,苏轼本性善良,固守着“世间无一是恶人”的人生信条。王弗则时时不忘提醒他“江湖险恶”、“人心叵测”。26岁的苏轼担任凤翔府签判时,家中常有客人来访。王弗躲在屏风后,听察苏轼和客人谈话,帮助苏轼辨别哪些人可推心置腹,交为朋友;哪些人口蜜腹剑,须提高警惕,以免受其害。若是一直有王弗在旁警示,或许后来苏轼也不会有那十数年的困顿波折了吧。 世上最幸福的事,就是有那么一个人,信你,陪你,懂你,而且,他还是你一生携手之人。有王弗在身边,苏轼何其大幸! 好物不坚,琉璃易碎 然而,“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王弗跟苏轼仅仅做了11年的夫妻,于公元1065年5月8日,不幸病逝京师,年仅27岁。 王弗的离世,连苏老泉都为之悲痛不已,“命轼曰:‘汝妻嫁后随汝至今,未及见汝有成,共享安乐。汝当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对苏轼来说,更是沉重打击,苏轼是多么希望漫漫人生路上能与王弗相知相惜,互相掺扶,“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以至于,一别经年,走过寂寞、走过惆怅的苏轼依然舍弃不下与王弗那种相濡以沫的爱情。痛失王弗,苏轼又何其不幸! 王弗离去之后,苏轼依父亲之言,从京城护送妻子灵柩回到老家安葬,并在山坡上栽下三万棵青松,作《亡妻王氏墓志铭》以记之,时年苏轼30岁。 不思量,自难忘 王弗去世十年后的公元1075年,在密州做知州的苏轼,终于再见王弗,相逢在梦中。 那晚皓月当空,月光洒向这片荒野,也照在他的脸上。他已两鬓斑白,泪目倦容。皓月如银,千言万语,竟无语凝噎,遂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且传诵千古的《江城子》,以寄托自己十年如一日的情思。 数年后,苏轼与世长辞,他的梳妆残梦永远地留在了王弗墓地的明月之下,松涛声里。 苏轼与王弗的相遇,令人欢喜,他们的结局,让人惋惜。但着并不妨碍人们羡慕他们“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爱情。最后,借用林徽因《人间四月天》的一句话:王弗,你就是苏轼的人间四月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4f1ee5ff2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