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农村社会学思想

时间:2023-02-16 22:21: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农村社会学 第一章 农村社会学与农村社会 一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1农村社会学定义:农村社会学是庞大的社会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它是运用社会学的基本原则、理论和方法研究农村社会这一特定对象的科学 2社会学特点1)综合性2)实证性3)具体性。 3社会学学科结构:社会学是由社会学的本体理论、社会学社会学的方法三部分组成的。

4农村社会学的产生和标志:农村社会学的产生,最初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1908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任命成立了农村生活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20世纪农村社会学的开端。

5中国农村社会学的产生时间及标志:农村社会学中国始于20世纪20年代,最早的著作要首推顾复于192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农村社会学一书。书提出研究农村社会学包括农村现状、农村改良、村问题三部分。 6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农村社会学的发展内容: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农村社会学渐摆脱了完全依赖外国学者和对国外农村社会学单引进与模仿的状况,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一时期中国的农村社会学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院校社会学专业学者的农村社会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他们的教学和研究是旧中国农村社会不学的主要内容。第二个方面是20世纪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第三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对中国农村社会的研究。

二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代表人物

外国学者对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持有两类观点:第一类是综合论的观点,认为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整体的。代表人物有索罗金、齐默尔曼、吉勒特。第二类观点认为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农村具体特殊的问题。包括四种主张:第一种主张是以人为研究中心,代表人物有霍桑。第二种主张是以农村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代表人物有桑德森。第三种主张是以农村社会心理为研究对象,代表人物有威廉姆斯。第四种主张是以农村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代表人物泰勒和卡弗尔。 我们认为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农村社会整体与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它通过对农村社会整体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提示农村社会的本质及发展变迁规律,促进农村社会系统的协调、健康发展。

2农村社会学关注的领域:农村社会学关注的对象包括这样几个领域:其一是农村社会群体和组织及其互动关系。其二是农村社会生活。其三是农村社会问题。其四是城乡关系,主要关心农村社会与外界、特别是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农村城镇化等,促进城乡共同协调发展是农村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农村社会学研究的特点 1)农村社会学把农村社会作为整体来研究2)研究范围和方法上的综合性;3农村社会研究注重了解隐藏在社会行为背后的社会价值观。

2农村社会学研究遵守的原则1)实事求是的原则2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3)动态研究和静态研究相统一的原则4)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统一的原则。 3农村社会学研究的程序分为选题、计划设计、实施和总结四大阶段。

4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确定1)文献法;2)调查法:包括全面调查,典型调查,追踪调查,个案调查,抽样调查;3观察法:是通过直接观察收集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的各种非语言资料,从而分析判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之间存在任何关系的一种方法;4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系统的操作一个或多个变量,并观察这种操作对其他变量的影响,从而发现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

5、比较分析和统计分析:资料分析的方式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比较分析和统计分析。比较分析是在相似条件的基础上,把不同研究对象的同类因素或比较分析同一对象不同时期的同一因素进行对比,以发现他们之间异同及原因的分析方法。统计分析的特点是通过对现象或实验数据的数量分析去揭示现象的内部联系和质的规定性。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和统计推理两部分。

四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意义A理论意义:1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研究农村社会学丰富了人类理论认识的内容。2社会学理论而言,农村社会学拓展了社会学研究和社会学理论的认识空间,从而对社会学论的建设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3对于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而言,中国农村社会学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B实践意义:1)研究农村社会学可以使我们深刻认识中国的特殊国情。2研究农村社会学可以为我国农村发展的科学决策做出贡献。3农村社会学研究可以避免在农村发展指导思想上片面性。4社会学研究可以为我国农村改革、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社会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第二章 中国农村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

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社会调查实践与理论成果1毛泽东社会调查的主要理论和思想1)毛泽东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抓住了中国问题的要害,农民问题,土地问题2)毛泽东对调查研究的地位和职能做出了科学的论述题3)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作为社会调查方法的理论基础4)实事求是是毛泽东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5)矛盾分析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是毛泽东社会调查基本的分析方法。6)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科学的调查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

二新中国成立前后职业社会学者的农村社会学理论与实践1扬开道的农村社会学理论:第一、扬开道将农村社会生活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生活,一种是精神生活。”衡量社会生活的指标是生活程度和生活标准。生活程度是指实地的生活情形,生活标准指理想的生活情形。要是生活程度和生活标准差不多,们可以说是满足的生活,要是差的太远即是生活不满足。“中国农村生活程度,无论在数量上,品质上或分配上讲起来,都有很低,都不十分合理,有改良的必要。第二、杨开道分析农村生活不发达的原因是:教育不良;经济困难;工作太忙;只有家庭生活没有社会生活;农民无组织。第三、杨开道提出农村生活改善的11条具体办法1提高农民知识2改良农3)注意农村经济4)便利交通5)扩大农村范围,将他们共同有的人才和经济集中起来,去解决他们的共同生活问题6提高农民组织,有组织便有势力7培养农村领袖8)提高社会服务9)生活社会化10游戏生活的提倡11)生活艺术化。 2费孝通的农村社会学理论1对中国乡村经济的认识独具慧眼。费孝通认为,中国传统农村经济不是一个单纯的农业经济,而是“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2乡土和农民社会是他对中国农村的基本认识。3城镇架构城乡关系的桥梁。4发展模式与区域发展是费孝通社会学思想的重要内容。第一模式,苏南模式。费孝通将它称作地方干部经营的社区所有制。二模式,“温州模式”其最重要的特点是专业市场带动家庭工业的发展。第三模式,“珠江模式”。与香港密切相连构成的“前店后厂”是珠江模式的主要特点。第四模式,“侨乡模式”福建侨资企业大多与国际市场密切相连,又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所以发展很快,形成了乡镇企业发展的新模式,即“侨乡模式”。第五模式,“民权模式”在河南民权县,费孝通看到了利用草根资源,发展草根专业,以庭院经济脱贫致富的新模式----民权模式。5)功能主义的方法论。 3、乡村建设运动定义:乡村建设运动是在不角动地主土地所有制,不触动反动统治的前提下,通过一些修修补补的措施来复兴农村。

4乡村建设派的农村社会学理论与实践1晏阳初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集中体现在他领导下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省定县开展的实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认为中国当时的重要问题是民族衰老、民族坠落、民族涣散,根本“人”的问题。定县实验所形成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概括起来说,就是以扫除文盲、办平民学校为基础,采有三大方式(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和家庭式教育、推四大教育(根据当时所认识的中国农民存在的愚、贫、弱、私四大病,而提出四大教育即用文艺教育以治愚、生计教育以治贫、健康教育治弱、公民教育以治私,借以培养和发扬农民的“四力”:知识力、生产力、健康力和团结力),以达到对乡村的整体改造和建设。它的两个基本点是:第一、对社会进行整体改造的思想。第二、把“人”看作是根本的思想。

2)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主要包括:第一、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上,梁漱溟主张走中国自己的路。第二、梁漱溟主张建立中国新的社会组织。他所说的新的社会组织就是中国如果有一个团体组织出现,那就是一个中西具体事实的融合,可以说以中国固有精神为主而吸收了西洋人的长处。第三、关于乡村建设中的经济建设问题。他详细论证了工业兴起于农业的客观必然性。如何促进农业的发展,他认为:要“先之以除弊”;其次积极推动农业进步的办法;第四、梁漱溟对他所谓的新社会作了概括性描述:新社会是先农而后工,农业工业结合为均宜的发展;新社会是乡村为本,都市为末;乡村与都市不相矛盾,而相沟通,相调和;新社会以人为主体,是人支配物;新社会是伦理本位合作组织而不落于个人本位或社会本位的两极端;新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三者是合一而不相离的;新社会秩序的维持是由理性代替武力。 第三章 一)农民的含义及特征

1农民定义:根据我国国情,我们认为从社会身份、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工作时间、居住地点等五个角度来定义农民,是指具有农村社会户口,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简单的手工劳动为主,社会组织化程度较低、社会地位较低的一个阶层。

2农民特征1)数量多,流动性大。2)农村职业分化简单,但农民构成复杂。3文化素质有所提高,但综合素质还比较低。首先,在农民群体内部仍然存在一个庞大的文盲、半文盲阶层。其次,科技素质较低。4农民观念中的现代化成分增加了,但传统观念仍然普遍存在。

(二)中国农民的历史地位1)新中国成立前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2)农业集体化时期农民是新中国建设的支柱力量3)转型时期农民是市场经济的先导力量和改革的推动力量(421世纪的农民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迎接WTO挑战的主力军。 三)农民的社会化1农民社会化定义指农村社会成员在农村社会实践中,按照农村社会文化的要求,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一个能够适应农村社会环境,参与农村社会活动的社会人的过程。 2影响农民社会化的因素1文化。文化是农民社会化的内容2)家庭。家庭是农村社会成员社会化的第一课堂,是农村社会成员社会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尤其是在童年期3)学校。学校也是农村社会成员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农村社会成员系统的传授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生活技能、科学知识的社会化机构4)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农村社会成员社会化的另一个有效途径5大众传媒。在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它也是影响农村社会成员社会化的一条途径。大众传媒是指用来传递信息的各种手段,包括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户外广告、互联网6)除此之外,农村社会化途径还有社会流动,即我们所说的“民工潮” (四)农民的现代化1、世界现代化的三次浪潮一次从16世纪西欧文艺复兴开始,逐渐波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宗教等各个领域。第二次高潮以19纪末20世纪中叶的日本和苏联为代表。在20世纪50-60年代,亚、非、拉民族国家走上独立的道路后,迅速掀起了社会现代化的第三次高潮,直到今天. 2现代化表现为哪几个方面: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在经济上,现代化意味着市场化、工业化;在政治上,现代化意味着法制化、民主化;在社会生活上,现代化意味着科学化和功利化;哲学观上,现代化意味着理性化。

3、农民的现代化定义:农民的现代化是伴随着农民的社会化过程进行的。它是指农民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抛弃传统因素的束缚,不断的接受现代的新观念、新思想、培养现代生产、生活技能和人格的过程。 4传统农民的总体心理特征1传统农民具有浓厚的乡土特征2)传统农民具有内向和封闭的特征3)传统农民具有普遍的特殊主义的倾向4)传统农民具有狭隘的功利倾向5)传统农民具有强烈的保守倾向。 5、中国农民的观念现代化的内容:中国农民的观念现代化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独立意识。就是建立个人的主体意识。人的主体意识的建立是人的现代化的核心2)开放意识3)创新意识。就是人类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精神。4)竞争意识。5)法制意识。6科技意识。 6、实现农民现代化的途径:教育与流动对农村社会成员的现代化肯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教育水平与现代性有显著的正相关。而学校则是农村社会成员接受现代知识和培养自己接受现代知识能力最好的地方。别是信息时代的今天,谁能掌握的信息资源越多,就会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农民现代化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流动。农民流动是指农民在产业和地域之间的环境变更,农民流动分为结构性流动和区域性流动两种。在现代社会中,流动和城市体验对农民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7、农民的现代意识增强的表现:农民的现代意识逐步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主体意识的增强和独立人格的逐步确立(2)参与意识增强(3法制观念增强(4)开放心理重构。 第四章 农村家庭与家族

(一)家庭1、血缘群体定义:指的是因婚姻与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群体。在农村社会中,血缘群体主要包括:家庭、家族和宗族。 2家庭的起源与发展阶段1家庭起源的史前阶段。2)人类第一个家庭制度——血缘家庭。3)普那路亚家庭(4)对偶家庭。5)个体家庭。

3家庭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家庭的分类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方法:1根据家庭成员的代际的构成与成员的数目、亲缘关系的不同组成可以把农村家庭分为联合家庭、主干家庭、核心家庭。2)从家庭分子继嗣传承的角度可以分为父系家庭、母系家庭和双系家庭。3从新家庭跟随哪一方的角度可以分为从夫居、 从妻居和独立居住家庭。

二)农村家庭1定义:农村家庭是农村居民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包括收养关系)为纽带而组成的共同生活的群体。 2农村家庭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1至少有两个人,而且相互帮助与保护。2具有婚姻、血缘关系和收养关系。3)长期经营,共同生活。 3、农村家庭的特点:1)农村家庭是一个自己自足的经济单位。2)父系夫权制的家庭(3)纵向的父子关系为主轴(4)传统的婚姻(5)稳定的家庭。 4、农村家庭的功能指家庭对于家庭成员生存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和效能。包括:1)经济功能。农村家庭的经济功能是指农村家庭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和独立的单位。在组织家庭成员从事物质生产及其他经济活动方面的特殊能力和作用。2生物功能。农村家庭的生物功能包括性生活的满足与生育子女两个方面。3)养老功能4)消费功能5)精神生活功能。 5农村家庭的变迁特点1家庭的规模由大到小2家庭结构核心化。3家庭经济功能从单一生产向兼业生产发展。4)消费水平由低到高。5)家庭关系由繁到简。6)妇女地位由高到低。7)家庭观念由浓变淡。8)家庭网络由弱到强。 (三)农村家族

1定义:家族是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为范围的家族关系以及由它产生的种种体制、行为、观念和心态。也就是说,具有血缘关系的群体居住在共同的区域之中。 2农村家族的结构1宗姓即每一家族都以父系血缘为主轴的姓氏2)辈分。是家族内部的血缘关系的梯阶,是家族内部严格的等级制度3)族老。是辈分最高的群体或个人4)亲属。身份的确定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关系形成的身份。二是血缘关系形成的身份。

3、农村家族存在的条件1)生产力水平较低(2自然屏障的保护(3)资源贫乏。4)家族文化影响。 4传统农村家族的特点1血缘性2聚居性3差序性(4)礼俗性(5)农耕性

5我国农村家族复活趋势的主要特点: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家族有复活的趋势,主要特点是:1)家族观念有所强化(2)家族制度开始重建(3)家族活动逐渐频繁(4)乡镇企业家族化倾向(5)姻亲参与家族活动的倾向。 6当代农村家族的功能1当代农村家族的正面功能。农村家族有利于农民家庭克服小生产的局限性;有利于调试村民关系;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道德;有助于农户降低交易成本2)当代农村家族的负面功能。农村家族对农村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对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村法制管理有一定的危害;促使农村落后意识滋生;抑制了农民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第五章 农村社会组织与组织创新 (一)农村社会组织的含义和构成要素

1农村社会组织指在农村社区中为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执行特定的社会功能,依据一定组织原则,、形式组成,并根据制定的规章制度、契约和程序进行活动的人群共同体。 2农村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1有一定数量的相对固定的社会成员2有特定具体而明确的社会目标3有制度化的组织结构(4)普遍化的行为规范(5)有一定的物资储备。

(二)农村社会组织的类型

1农村社会政治组织指保障农村社会目标的实现、进行权力分配的组织。它是人们在政治领域中的组合形式,具有保证其他组织完成其目标任务的职能,目前,我国农村的基层政治组织主要包括政党组织、国家基层政权组织、群众性团体和自治组织三大类。政党组织是乡镇区域的领导核心,国家基层政权组织是乡镇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决定者和执行者。 2、农村生产与经济组织指组织农村社会经济生产、管理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它是农村经济活动开展的具体执行者,是发展农村经济微观组织载体,是农村生产力发展对规范有序市场的必然要求。主要包括农村社区型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技术学会、农村股份合作企业、乡镇企业等。

3、农村基础教育、农村成人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义:当前农村教育可以分为农村基础教育农村成人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三个组成部分。农村基础教育指农村中的普通中、小学教育即普通高中教育和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是指为满足农村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而进行的教育农村成教育是针对从业农民的教育是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的继续。 4“三教”统筹定义:“三教”统筹,是指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因地制宜地根据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统一制定三类教育的发展规划,统一调配和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从教育的内部联系来看,尽量使三教互相渗透、相互沟通、形成结构合理、联系紧密、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体系。 5、农科教结合指在政府的统筹安排下,使农业、科技和教育事业互相支持、互相促进达到农科教良性循环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6、农村合作与服务组织的形式有哪几种?包括农业生产者自我服务合作组织、各种以“公司”“协会”“服务处”冠名的服务组织。

(三)市场经济与农村制度创新

1、村民自治定义:村民自治上一种基层直接民主,是广大村民民主参与权利的体现,在乡镇以下的农村实现,由村民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方式,在基层社会事务中进行自我管理、教育和自我服务。村民自治的具体实施主体是村民委员会,它上连接国家和广大村民的桥梁。

2、村民委员会的机构设置有哪些?包括:治安保卫委员会;人民协调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

3村民自治制度出现的主要问题有哪些?1我国村民自治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总体发展水平较低。2存在村民自治中制度创新的需要和国家制度供给不足间的矛盾。3政府的指导和促进工作缺乏力度4乡镇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衔接不畅。5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之间的协调存在问题。

4、股份合作制定义及特点:股份合作制是一种比较规范的合作组织形式,是广大农民根据农村和农民的具体实际创造的一种新的农村组织形式,是在合作制的基础上引入股份因素而形成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它兼容了股份制与合作制的一些重要特征,包括:1在联合方式上,股份合作制是劳资联合。2)在分配原则上,股份合作制是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相结合,股份和劳动都参与利益的分配。3)在股份权益上,股份合作制实行劳股结合制。4在目标上,股份合作制力求兼顾资产方和劳动集体的共同利益。

5、中国农村的股份合作形式有那些?中国农村的股份合作形式有:农民股份合作企业、农村股份合作企业、社区服务合作社等。

第六章 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与村落文化

(一)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含义、分类与评价方法 1、农村居民社会生活定义:广义的农村居民社会生活是指他们在农村特定环境之下所从事的一切生存活动或“生活活动”。狭义的农村居民社会生活是指他们基于农村社会条件对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资料的消费活动,以及他们相互间在生活上的联系和交往活动,也可称其为日常生活或闲暇活动。

2、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定义:广义上的农村居民生活方式是指他们在农村社会客观条件制约和农民已经形成的主观意识支配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与各种社会生活的方式。狭义上的农村居民生活方式是指他们对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资料的消费方式、社会交


往的方式和日常生活方式,也可把它理解为闲暇生活方式。

3、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农村居民生活方式是由农村社会生活主体和生活条件两大要素构成的。生活主体是指其生活方式的承担者,是处于特定农村社会关系网络中从事一定社会活动的人。生活条件按其在生活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分为生活活动的对象、生活活动的手段和生活关系等。

4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分类方法有哪些1内容分类法(2)主体分类法(3)时代或社会形态分类法4)时间分类法 5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评价与量度的方法有哪些1生活质量法(2)恩格尔定律法(3)生活标准法(4比较法(5)综合评价法

(二)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1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1农业是其生活体系的基础(2)家庭是其生活格局的基本单元(3居民同质程度高,个体差异小(4)封闭性强,变化缓慢。5生活节奏比城市缓慢6农村居民吃苦耐劳、生活简朴7)生活的自给性强,社会化服务程度低。 2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1生产方式2)地理环境(3)民族传统(4科学技术 (三)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

1、农村居民生活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方式、消费方式、交往方式、婚丧嫁娶方式、文化娱乐方式等。 2农村居民劳动方式的特点1以农为主兼营他业。2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兴起3劳动时间的分布由不均衡趋于均衡4农业机械化程度在逐步提高。 3、农村居民消费方式的特点:我国农村居民在消费水平、内容、结构等方面都出现了诸多新特征1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农民消费结构得到明显改善(3)农民家庭耐用消费品快速增加。 4农村居民的交往方式的特点有哪些1在血缘、亲缘、地缘交往的基础上,向业缘交往拓展。2)交往范围不断扩大3由封闭式交往向开放式交往转变。 5、往昔的农村丧葬方式有那些?就我国农村而言,往昔有天葬、野葬、树葬、水葬、悬棺葬、火葬、土葬等多种类型流行于不同民族的农民之中。 (四)中国农村的村落文化

1、村落文化定义:村落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一种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居民的文化,是指农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和形成的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农民的理想、感亲、信念、价值观、道德、风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精神文化。

2中国传统的村落文化有哪些特征?1乡土性2宗法伦理性(3)封闭性(4)保守性(5)平均主义与满足感(6)经验思维

3中国传统村落文化长期存在的原因1生产力水平低下2自然屏障和经济屏障的长期存在3社会调控的二元分离4传统生育观念和生育制度的影响。 第七章 农村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层 (一)农村社会分化及其原因

1、社会分化定义:分化是指事物从同质性向异质性的变化,社会学所说的社会分化是指随着社会发展,社会整体及社会各个方面不断分离出许多新的彼此有差异而又相互联系的因素及各部分的过程。

2哪些因素推动了农村社会的分化?1经济发展是农村社会分化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2)政策因素是农村社会分化的外在力量(3)文化因素是农村分化的内在动力。

3、当代农村职业结构变化和农民的分化有哪些特点?1)兼业性(2)多样性(3)层次化 二)农村社会分层的理论与标准

1、阶级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团体,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什么叫地位不同1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2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3)领取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不同。

3、马克斯·韦伯的划分社会层次的标准是什么?分社会层次的三个标准:财富—经济标准;地位—社会标准;权力—政治标准。

4、什么叫市场条件:指人们在进入市场时可以用来交换货币的所有物,即人们所拥有的财富和技能。 5什么叫生存机会:指由个人的市场条件所决定的,生存机会不能脱离市场而言。

6、什么叫身份:指社会对一些人或职位所得到的荣誉或名声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7、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分层标准1以一、二、三产业作为标准,把农村社会成员分成一、二、三产业集团。2以农村家庭平均收入的多少为标准,把农民分成少数的小康者,多数的温饱者和少数的贫困这三个阶层(3)以农村成员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时间的多少和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的多少,把农民分成四个阶层:多数的纯农户、相当多数的第一兼业农户、分第二兼业农户和少量的非农户(4)以职业为标准把农民分为七个阶层:广义的农业劳动者、乡镇企业工人、农民工、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农民知识分子、乡村管理干部。

8中国农村的社会分层经历了哪几个环节?1业转移(2)地域转移(3)身份变更

(三)中国农村的社会分层1、中国农民可分为哪8个阶层?陆学艺将中国农民大体划分为以下8个阶层:1)农业劳动者阶层(2)农民工阶层(3)雇工阶层(4)农民知识分子阶层(5)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6)私营企业主阶层(7)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8)农村管理者阶层 2、掌握农村社会阶层分化趋势的重要意义是什么?1)农村社会阶层分化速度快,但新旧阶层处在不稳定状态(2)在阶层分化过程中农民潜在利益要求明朗化,但组织化程度很低(3)在阶层分化过程中农民总体收入增加,但差距扩大。

(四)中国农村社会分化与分层的意义1、中国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意义1改变了社会成员的有机构成(2)农村社会阶层分化推动了农村民主化、法制化进程(3)提高了农民的社会承受能力(4)农村社会分化有助于共同富裕(5)有利于推动土地的规模经营(6)为农村小城镇发展带来了契机。

2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研究的意义是什么1为构建现代社会分层提供制度与政策依据。2为制定支持不同阶层发展的具体社会政策提供依据。 第八章 农村土地问题与土地制度 (一)土地与中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1、土地定义:土地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及基础物质、水文和植被。它还包括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目前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它们对目前和未来人类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

2土地的性质1)土地数量的有限性。我国学者刘书楷认为土地可以分为原生土地和人工化土地。2地的不可移动性。3)土地的不可替代性。4)土地肥力的可变性。5土地用途的广泛性和土地利用的社会性。6)土地资源的经济性。

3土地资源定义:指能够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4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1土地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2林地、草地少。3山地多,平原少。4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5土地质量不高,潜伏着危机。6)后备资源不足,水土流失加剧。 二)土地制度与我国土地制度

1、制度定义:制度是为人们发生相互关系而设定的一系列规则。

2土地制度定义:土地制度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一个国家或社会因人们利用土地而产生的人地关系及其中人与人关系的一种法定的结合形式,即由国家指定的人们共同遵守的土地利用法制规范和政策。 3、土地制度内容:第一是土地所有制度,这种制度涉及的是土地归属问题,确定土地所有权为谁所有,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是土地产权制度,这种制度是关于土地产权的权能分割、界定及归属的经济法律关系的总和。第三是土地的使用制度。这种制度是关于土地经营(使用)和土地产权的转移、让渡的经济法律关系的总和,其核心是土地经营形式问题。

4、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的特点: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总体上呈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允许转让、适度规模经营的特点:1)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通过土地改革和对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和由土地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建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和土地国家所有的双重土地公有机制。2基本做到以市场经济的观点来分配土地,除了必要的口粮以外,其他耕地逐步纳入经营的轨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实现土地、资金、劳动力三大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3)农户承包的土地长期不变,家庭经营基本形式不变,有利于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4允许土地的有偿使用和合理流动。 5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功能1社会保障功能2社会归依功能3社会调节功能4社会激励功能5经济增长功能

6、从我国土地制度的变迁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土地制度变迁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农村土地制度的选择必须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2)土地产权中的使用权、占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必须依据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化要求,进行适度的分离,以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3土地制度的变革,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其要重视农民的利益。 三)我国目前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深化改革的思路 1、我国目前农村土地制度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我国目前农村土地制度主要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土地产权不明晰(2)不能适应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3)限制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4农民对土地使用权缺乏稳定感5土地使用权流转不畅(6)土地管理与控制放松。 2市场经济的缺陷有哪些?1它具有一定的盲目性2)它具有短期性和微观性(3)它具有分化性4)它具有经济效益的片面性

3、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农村土地制度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总目标。1产权清晰(2)确立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主体地位(3市场机制成为土地资源配置和再配置的基本手段4效率有限,兼顾公平(5)健全的法律、法规。

4、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1)土地制度的改革应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稳定和持续发展2)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土地产权结构3保障农村社会的公正和公平4持党和农村政府的连续性,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5)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5、如何深化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深化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对策:1从法律上明确土地所有权的主体(2)明确土地使用的权利与期限,建立有效的土地经营制度(3)培育土地流转机制,加速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所谓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指土地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形成的能够取得最佳经刘效益的规模。要注意三个方面:其一土地流转应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框架内进行。其二土地流转应在保护农民经营土地自主权的基础上,让农民根据市场的情况,自主的扩大或缩小生产规模。其三要切忌“建立土地流动制度就是要在实践中大规模的推动(推行)土地流转”的现象。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新土地经营方式。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围绕产生化经营,开展“反租倒包”。其二围绕高效农业开展租赁经营。其三围绕多种经营,开展股份经营。其四围绕技术推广,开展合作经营。5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土地管理体系。

第九章 农村人口问题与农村人口城镇化

(一)农村人口1人口定义:人口通常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居住在某一特定区域的人总和。

2中国农村人口最突出的数量特征是什么?人口基数比重大、自然增长率高,是中国农村人口最突出的数量特征。

3中国农村人口数量现状的形成原因是什么1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要(2)家族文化的影响

3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动力培养成本低5新中国成立后到70年代初期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6)巨大的人口基数(7)家庭养老的赡养方式(8)僵化的户籍制度。

4、什么是人口的年龄构成?指人口在某一特定的时间点上,人口年龄的分布状态。衡量人口年龄结构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依照一不定期的标准把人口年龄结构划分为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

5、什么是人口性别构成?指人口中男女两性各自所占的比重。表示为:1性比例2性别比或性比率。 6、中国农村人口性别构成的主要特征是什么?1中国农村性别比呈现波浪型,基本平衡(2)婴幼儿性别比例较高,0岁组性别比是11206,超出了103~~~107的正常范围。

7、中国农村人口分布的特征是什么?人口分布不均衡是中国农村人口分布的最重要的特征。主要表现在:1)东南部地区和西北部地区分布不均衡(2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分布不均衡(3)不同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分布不均衡(4)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分布不均衡。

二)我国农村人口问题

1我国农村人口问题的表现是什么?1农村人口的素质较低(2)农村的人文发展指数低(3)农村人口增长过快4)农村劳动力剩余,就业问题突出。 2解决农村人口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1诱导农民把对人力资源投资的重点转向智力投资(2)发展和完善农村的社会化养老制度(3)大力发展农村教育4强化行政控制,加强对农村的人口管理5提高农村妇女的社会地位,丰富妇女的文化生活6此外,以适当的经济和行政手段鼓励晚婚晚育,特别是对晚婚晚育家庭在科技贷款、项目等发展机会方面的倾斜;杜绝近亲结婚,建立婚前检查制度;制定控制人口增长的有关法规和法律;加强对农村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等等,也都是解决农村人口问题的具体措施。

(三)农村人口城镇化

1、城镇化定义:城镇化是基于工业革命以来的城乡区别,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城镇文明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一定地域在载体上、人口上、文化上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等各方面具有城镇特点的表现形态变迁的系统的、动态的过程。 2“城镇化”的特征有哪些?1)在载体上,城镇体现中环境的高组织化和物质设施的集聚化(2)在人口上城镇社会与乡村相比较体现出多元性的异质性3)城镇在经济上的集中化,高频率且不同功能的经济活动使城镇成为“繁华”的代名词。4)城镇居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5)在文化底蕴上,城镇文化带有明显区别于乡村文化的多元性、开放性、技术性和商业性的特点。

3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必要性1人口城镇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人口城镇化是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需要(3)人口城镇化是刺激社会决需求的需要 4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可能性是什么1市场经济机制是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动力之一(2)农村产业化为农村人口城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3)各种非农业的发展为农村人口城镇化提供渠道(4)各种规模的经济发展中的出现为农村人口城镇化提供了方向(5)国家基本建设移民的安置有意识的选择了城镇化的方向。 5制约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因素有哪些1经济因素。包括:区域经济水平;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社区区位。2)社会制度因素。包括:户籍管理体制;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3)人口因素。包括:文化素质;技术素质;现代化素质。

第十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民工潮问题 一)新时期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和原因

1、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点。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呈现出以下特点。1)转移规模不断扩大2)转移的半径不断扩大3转移方式多元化4转移的程度不充分不彻底5转移的周期越来越长6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低 2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1社会工业化的需要2城市化水平滞后(3)农业比较利益低(4)生产要素市场流动的必要产物(5)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6)农民转变身份的需求(7)农民“职业意识”萌生的结果

(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1、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首先要解决观念问题,不要把它当作包袱而要当作财富:有劳动力才有生产力、创造力,才能发展各种产业,有劳动力才有多样化的消费,才有繁荣的市场。具体途径有:1)发展精细农业,提高土地利用价值(2)鼓励农业劳动力从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3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4大力发展第三产业5扩大对外劳务输出(6)进行户籍制度的创新(7)完善政府对农民工的管理机制

(三)对民工潮的评价和农民工权益保护

1民工定义:民工是农民工的简称,指虽在乡镇企业或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等职业活动但户口仍在农村、份仍是农民的劳动者。 2如何正确评价民工潮1民工潮的积极作用。它使一部分农民增加了货币收入,接受了现代城市文明的“洗礼”;推进了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为民工流入地区和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有利于民工流出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有利于农业的规模经济。2)民工潮的消极作用。它滋生了新的人口问题;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滋生了一些违法犯罪活动;使不少农村的基层政权近于瘫痪或解体。3)正确看待民工潮。第一、已有学者从以下三方面批驳了“民工潮是盲目无序的”这一指责。首先,就总体上说,民工潮实际上并不完全是盲目无序的,因为它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和运行原则。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流动和组合必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最后,部分民工敢于在就业预期并不确定的情况下带着一定盲目性流动,是改革开放条件下中国农民自身现代进程的重要成果,标志着以敢于探索为特色的现代农民性格正在形成。第二、针对“民工抢了城里人的饭碗”这一指责,我们要强调这样两点。首先,在一个号称实现了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农民和市民、农民工和城市职工在饭碗面前应该享有同等的权利。其次,绝大部分民工在城里所从事的是最累、最苦、最脏、最险的工作,是城里人不愿干的工作。因此,对绝大部分农民工来说,实际上不存在同城里人抢饭碗的问题。 3如何保护农民工的权益1农民工的物质权益保护。农民工的物质权益受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工时过长;劳动条件差;拖欠克扣工资;民工中的独立生产经营者时常受到种种干扰;民工基本人权得不到保护。为了保护民工的权益,一些输出地区创造了向输入地区派出代表或办事处的做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所以要尽快走上法制化的道路。首先要制定、完善相应的法规条例;其次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执法、仲裁机构。第三要逐步改变同一企业、同一城市、同一乡村两种保护制度的不合理状况(2)市民对农民工的歧视问题。如果说,民工的物质权益保护不易,那么,他们的精神权益保护、人格平等权的保护则更难,因为这种保护不能诉诸于法律、制度,只能寄希望于城里人的“良心发现”寄希望于人出他们道德修养的提高及其“小市民意识”的消除。这是一个更加漫长的历史过程。 第十一章 农民技术教育

(一)农民技术教育的地位、作用与特点

1、农村教育的种类:农村教育包括农村基本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教育内容可分为农业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 2、农业生产力的解放首先是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人)的解放。

3农民技术教育定义:是农业普通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培养初步掌握农业科学技术知道和懂科学、懂技术、有文化的新型农业劳动者的有效方法。

4、农民技术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农民技术教育具有广泛性、实用性、实践性、区域性、时效性、现场性、灵活性、服务性、专业性、持续性的特点。 (二)我国农民技术教育的现状和问题1、农民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1)与科技项目培训、示范、推广相结合技术教育2)包括农广校、农函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在内的各类农村成人教育形式3)涵盖教育、培训和其他活动在内的综合扶贫模式(4)基层农村科普活动5)包括“6+x3+x”等中学分流以及农职业教育在内的职前培训或准农民技术教育 2我国农民技术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1条块分割严重(2)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措施(3)尚缺乏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4)农民缺乏接受技术教育积极性(5)学历教育不受农民欢迎。 (三)农民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农民技术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1以人为中心原则2)因地制宜原则(3)逐步发展原则(4)整体协调原则(5)适当超前原则

2农民技术教育改革与调整的基本思路:全面普及,突出重点;多层次并存,多形式结合;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调动农民参与;依靠政府统筹,重在基层政府。 3优化农民技术教育的主要措施1认真转变教育思想,努力提高认识水平2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关心和支持农民技术教育事业(3)建立统筹协调网络,加强对农民技术教育的领导(4)根据实际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5)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学水平(6)积极建设教学基地,统筹使用教学设施(7)认真抓好科教致富典型,有效发挥示范作用(8)培育支持农民科技组织,进行有效的自我教育和同伴教育

第十二章 农村社会保障问题

(一)农村社会保障的原则和主要内容

1、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于20世纪初,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以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为开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530299b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e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