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建校以来取得的主要成就 自1946年建校以来,吉林大学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六十年前,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了吉林大学的前身一东北行政学院。学校随战事辗转于哈尔滨、沈阳和长春,先后更名为东北科学院、东北人民大学。这所后起的综合大学,从一开始就显示出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办学质量迅速提高,1960年即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大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学校抓住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采取多种措施,使学校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逐步提高。1984年,成为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1985年,在国内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5年,成为“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2000年,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和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了新吉林大学,2004年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并入。六年来,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985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并被列为中央管理。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俊彦云集,聂荣臻、白求恩、李四光、林枫、吕振羽、匡亚明、朱光亚、唐敖庆、饶斌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革命家、教育家、学术大师,或是亲手创办了学校,或是长期执教于此,奠定了学校的地位和声望。 建校六十年来,吉林大学为共和国的建立、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吉林大学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党创办高等教育的历史,是新中国高等 教育发展的缩影。 六十年来,六所学校汇聚了一批又一批声誉卓著的学术大师,共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30多万,可谓英华荟萃、桃李芬芳。仅从这里走出的以“两弹元勋”朱光亚为代表的两院院士就有70余位,还有一批政界精英、著名学者、商业巨子、教育家、企业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在各自的领域出类拔萃,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吉大校友遍布各行各业和世界各地,他们大都朴实勤奋,自强不息,建功立业,为母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涌现了继焦裕禄、孔繁森之后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200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首的郑培民、 “铁法官”谭彦、中国十大经济年度人物马蔚华、中国软件企业连续两年成为十大领军人物的程传海等优秀人物和以陈佳洱、李岳生等为代表的一批知名大学校长。据搜狐网教育频道发布的2006年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吉林大学校友现任中央委员、候补委员的人数在全国高校排名第四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吉大校友的奋斗足迹。 六十年来,六所学校孕育了丰富的思想精华,取得了大量高水平科研成果。吉林大学是全国迄今为止连续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高校;从上个世纪 80年代末以来,学校被SCI收录论文数和引文数一直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唐敖庆教授关于配位场理论和分子轨道图形理论方法的研究,引领了当时世界理论 化学研究的潮流;高清海教授关于人的发展哲学的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学界翘楚;孙革教授关于迄今世界最早的被子植物的研究,实现了全球古植物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孔维教授成功开发出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艾滋病疫苗,取得了与国际同行比肩的成绩;魏存成教授关于高句丽的研究,取得重大成果,为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奠定了考古学和历史学基础;杨兆升教授关于交通运输和城市交通流的研究,任露泉教授关于地面机械仿生技术的研究,王胜今教授关于伪满时期中国东北移民问题的研究等等,都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在共和国建设的不同时期,学校都根据国家需要,跟踪世界前沿,产出高水平成果,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六十年来,学校以服务社会为己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主战场,为经济发 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良好的带动和辐射作用。50、60年代为民族汽车工业的 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并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我国石油的发现和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70、80年代,围绕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产出了一大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技术成果,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进入90年代以来,学校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仅产出了大量的高新技术成果,还建立了以被誉为 “民族软件的骄子”的吉大正元、我国首次向国外转让技术成果并合作建立的吉大德固赛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尤其是2000年合校以来,我们充分发挥了合校后形成的学科优势、规模优势和人才优势,克服了诸种不利因素,经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使学校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学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是综合实力得到增强。通过整合六校资源,合校的优势逐渐显现。合校以来,新增一级学科授权点21个、博士点12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2001年,国家把我校列为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之一,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使我校得到了快速发展。2004年,我校进入“中管”高校行列,学校地位得到了提升。 二是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合校以来,共培养各类全日制学生7.3万人,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定。有17项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35部教材被列为国家级规划教材,8部教材获国家教材奖,7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我校学生多次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比如,1人获得了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在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捧得优胜杯;在数学建 模比赛中先后荣获国际级一等奖2项、国家级一等奖13项等。 三是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稳步提升。被SCI收录的论文数始终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被引用次数连续五年位居全国高校第7位;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冻干注射用重组抗肿瘤融合蛋白进入一期临床试验等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反响;绿色仿生不粘锅项目成功签约等,标志我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高;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7个(含筹建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学校科技园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科技园,成为全国36个国家大学科技 园之一。学校各医院按照“院有优势、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建设思路,产出了一批高水平医疗成果,服务社会能力有所增强。由我校和新疆考古研究所合作发掘的罗布泊小河墓地被评为200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对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的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并受到国家有关部委表彰。我校专家学者还积极参与到 国家、省市决策咨询智力支撑体系,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出谋划策。 四是高水平拔尖人才有所增加。有2人新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有3人被学校聘为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有2人担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有1人担任中央马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53ab15a86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