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箫鼓》赏析 在选修音乐的的初衷,是特别喜欢钢琴曲。在我国古典音乐中,我对《夕阳箫鼓》种特殊的情感,寄托了太多的离别情感,深深吸引了我。我觉得这是我国古典音乐的代表,在此我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是这首《夕阳箫鼓》原是首钢琴独奏曲,最早见于公元1736年至1820年间《鞠士林琵琶谱》手抄本,共七段,无标题文字。而在陈子敬琵琶谱手抄本列有“回风”“却月”“临水”“登山”“啸嚷”“晚眺”“归舟”等七段小标题,每个标题都展现出一幅画的意境。后平湖派传人李芳园在《李氏谱》中对此曲作了较大的改动,将曲名改为《浔阳琵琶》,在结构上把原来的七段扩展为十段,并加上了雅致的标题,如“花蕊散回风”“关山临却月”“箫声红树里”“夕阳影里归舟”等。再后来,汪昱庭对李芳园的曲谱又做了较大的改编,曲名改为《浔阳夜曲》,改编后的乐曲接近于民间乐曲的原貌。在1825年前后,上海著名的业余团体“大同乐会”将《浔阳夜曲》改编为民族器乐合奏曲,遂改名为《春江花月夜》,并拟名“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十个小标题。全曲通过十个标题的归纳,展出了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黎英海先生于1972年根据琵琶古曲改编成了钢琴独奏曲《夕阳箫鼓》,基本上保留了琵琶古曲的结构样式——变奏曲式,共分十段,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八次变奏和尾声。虽然钢琴独奏曲《夕阳箫鼓》没有小标题,实际上音乐是围绕分段标题的意境而展开的,具有分段标题的灵魂与神韵。其引子部分的散板前奏中,运用复倚音、琶音、分解和弦模仿琵琶和古筝奏法,“引子音乐一开始,就把人带进乐声悠扬的黄昏景色。”它的主题“是一首委婉动人的船歌”,而各个变奏或“曲折婉转,宛若浪花飞溅的流水,九曲连环,洄流而下”或“既像是月下美人在翩翩起舞,又仿佛阵阵微风吹起的水波涟漪”。而它的尾声,则更被理解为“欢腾一时的箫鼓声、歌声、浆声都慢慢消失在宁静的夜色中”。乐曲描绘了夕阳西下,远处的小舟在江面上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不知从何处传来箫鼓乐器那优美动人的旋律,渔人们欢快归来,小船过后,夜晚又恢复了宁静。黎英海先生曾经就《夕阳箫鼓》的创作也谈道:“从总的形象上表现祖国的大好河山,美丽如画的风景。”此曲源自琵琶古曲,但在改变中运用了类似西洋作曲技术形式中的变奏手法。在速度的安排上,遵循中国传统器乐曲典型的结构特点“散—慢—中—快—散”,让人自然而然联想到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的音乐意象,一幅幅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线条的“勾勒” 德国画家克利曾说过,绘画就是“用一根线条去散步”。画家手握画笔以线条的形式表现自然、描绘景物。英国风景画家康斯坦布尔在油画《埃塞克斯的威文霍庄园》中,以地平线、林木、河岸和栅栏的横向线条创造了一种和平与宁静的印象。中国传统音乐也是以线性旋律为主,在旋律的进行过程中,音高的运动方向会呈现直线或曲线的运动状态。高低、浓淡、粗细、曲折的旋律线犹如画面上的线条,时而伸展,时而平缓,时而起伏,表现了音乐的形象和灵魂,让人体会到不同的画面形象。 通过旋律的线性分析,《夕阳箫鼓》给我们展现的也是一幅音响的线条。 第一“幅”江楼钟鼓,用装饰音、琶琶音模拟远远传来的江楼鼓声,表现由慢而快,由弱至强,由强渐弱的旋律。尔后又奏出了似箫般的旋律,用颤音、一连串渐强的旋律线描绘出一幅夕阳西下,余辉未尽,小舟泛江,恬静醉人的景象。 第二“幅”月上东山,这段似波浪般柔和的旋律,旋律的一头一尾同度音贯穿连接,移高四度的主题音调,似画家画面中平缓、富有变化的优美线条。 第三“幅” 风回曲水,曲调引入新的音调,旋律线起伏增大,动力感增强,犹如微风吹拂着江面,水流回旋、繁星闪闪,仿佛现出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 1 色彩的“描绘” 画家康斯坦布尔的《干草车》,用点子很小的色彩笔触来表现树木和草地上闪动的光线。而音乐的“色彩感”带有主观性,钢琴家运用不同的触键方法表现丰富多彩的音色。如印象派作曲家是以光感和色感在人的内心引起的瞬间感觉和印象来表现音乐。 就乐器而言,钢琴的音色是单一的,但通过不同的演奏法、不同的触键、不同的踏板用法以及音区、音量等鲜明的对比,完全可以产生不同音色的联想。我们要在传统的钢琴演奏技法的基础上结合音色技法,通过力度与速度的变化,运用音色联想来演奏《夕阳箫鼓》,使其更能体现出中国民族乐曲的色彩。钢琴曲《夕阳箫鼓》力求把西洋乐器的音色、韵律体现“中国味”,如江楼钟鼓中用同音轮指、同音反复来表现,力度由近到远、由远到近模拟琵琶音色描绘江楼鼓声,用装饰音由慢到快,由缓到急模拟笛的音色。在作曲技巧、表现手法、弹奏技能上模仿中国民乐器箫、笛、古琴、琵琶等。 第四“幅”花影层叠,其中速度、节拍、旋律、和声、织体等前后形成不同的色彩对比。曲调开始部分是散板节奏,徐缓的旋律线进行之后,节奏逐渐加快,奏出速度较快的华彩乐句,使得气氛焕然一新,与前面所表现的恬静意境形成鲜明对比,恰似一阵晚风吹拂,水中花影随波摇曳、纷乱层叠。 第五“幅”水深云际,这段音乐运用不同音区、不同音色构成鲜明的色彩对比,使人联想起水天一色的江中晚景。音乐先在浑厚的中低音回旋,使人联想起江水浊浪推涌、连绵不断。接着一连串带有装饰音的旋律模仿琵琶音奏出飘逸的声音,明亮的色彩好像水鸟在云际飞翔、鸣叫,时而在高空中翱翔,自由自在,富于生气。 第六“幅”渔歌唱晚,其旋律中的“笔断意连”之意。右手表现稍快的旋律,接着长音后一大串上下起伏的流动音符,左手在小节最后半拍穿插三十二分音符的三连音,而后是交叉高八度的二三度的双音,似水中的小鱼在戏水,此时右手旋律留出同时值的八分休止符,这空隙使旋律显得风趣而生动,如画面中的留白,要有音断气不断的气韵。 第七“幅”洄澜拍岸,由远到近,由慢到快,由缓到急的节奏变化,似画面镜头。音乐在速度上逐渐加快,如许多舟船竞相归来,一浪推一浪有急有缓,带有节奏的海浪翻涌而来,构成洄澜拍岸的壮丽景观。 第八“幅”桡鸣远濑,其织体旋律与演奏让人体会到不同的音乐形象和音乐的立体层次感。如左手的琵琶音和右手的装饰音形成两个声部、两条旋律线,手指运用不同的触键力度和触键位置构成鲜明的两层音乐线,描绘出船桨有韵律地划动和水面上泛起的水波纹,生动而形象地跃入我们的眼帘。伴奏的层次感,这就是画家所说的近景与远景。 第九“幅” 欸乃归舟,这段是全曲的高潮段落,情绪达到了顶峰。右手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形成拍打礁石的水声背景,左手的横线旋律行进似渔民归来欢快的歌声,这构成了旋律与好江山的赞美之情。 第十“幅”尾声,主题旋律变化再现段,自由的慢板,恬静而幽雅。沸腾的箫鼓声、桨声、水浪声慢慢消失在宁静的夜色中。一连串五连音和七连音的分解和弦,表现出了一轮明月穿行在薄雾中,江岸撒满银光的幽静立体画面。 整体的风格 画家勾勒的线条和笔触能够表现物象、表达情感、显示个人风格。优秀钢琴演奏家的演奏方法与优秀画家手中的笔触一样,无论弹奏什么乐曲,描绘什么画面,都体现一种风格和技巧。钢琴曲《夕阳箫鼓》在保持原曲神韵的基础上,取消原曲中的小标题,运用中国传统作曲手法变奏、展衍和循环原则,并采用中国特有的自由变奏——叠句曲式构成一气呵成的整体结构,全曲情绪逐渐变化、扩展,增强了力度和速度的对比,这正像中国写意水墨画一样,追求的不是粗犷的笔触,而是细腻的渲染和润色。 钢琴曲《夕阳箫鼓》是一首用西方的钢琴来演绎中国五声调式的作品,要表现中国2 音乐的精髓并非易事,我们要熟悉我国传统的文化底韵,必需具备民族的审美心态和审美素质,并把乐曲中音乐元素、表现手法手法想像为作曲家在模仿中国民族乐器音色。这样,《夕阳箫鼓》中散—慢—快—散的结构形式,中间各段时空节奏变量自然递增,表现出了中国神韵和意境。在演奏与欣赏这首精致的钢琴曲《夕阳箫鼓》时,我们可以通过美术艺术找到相通和借鉴之处,以其特有的旋律线条、音响色彩与音响造型激发起欣赏者的丰富联想,从而产生一定的构图线条、绘画色彩与结构造型。 我国音乐精品荟萃,不只是《夕阳箫鼓》能带给我们美得感觉,还有很多经典的音乐作品在历史长河中。古典音乐的很多精神财富让我们这些喜爱音乐的人去吸取营养。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音乐能带给我更大的快乐。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564143e6b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