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冷漠

时间:2022-04-14 15:21:2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最近神州大地发生的事情,让人惊叹。十八名路人,鲁迅笔下的看客,匆匆而过,无视生命发出的痛苦呐喊。事不关己,明哲保身。

事实上,道德冷漠的出现反映的是社会处境的恶化。道德的产生基于人类共同生活的需要,是维护人类共同体的纽带。人与人建立起一种道德关系,绝非康德之类的哲学家所说出自理性的反思(这种反思一般在人类共同体中的思想精英批判旧制度、旧风俗时所用),而可能更接近博弈论描述的情况,多次博弈下人们发现了合作的好处。互帮互助在早期人类生活中作用巨大。现代社会的一个问题是,向人类提供帮助的很多情况下不再是人,而多是工具,甚至是抽象的货币。外,自主性的美德也鼓励人们通过自身的力量获得尊严,而不是去追求他人或国家的帮助。这样,人与人的关系一方面被工具化,另一方面被简化。这反映为在社会生活中人被工具化的使用(如马克思所言),在私人生活中人更多地寻求情感的满足(婚姻关系的变化尤其明显的反映出这一点)。因此,合作性的道德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被逐渐边缘。当然,需要澄清的是,基于互利的合作仍然非常普遍。然而,不能提供互惠互利的帮助就变得越来越稀少,这指的是双方处于一种不平等的情况,如帮助一个受伤的路人,我需要去计算我的行为的风险。加上自由主义所宣扬的消极自由,消费社会鼓励的私人生活的繁荣,道德的规则化和防卫化特征变得日益明显。

中国目前的情况,尤其反映出社会生态的恶化,人们共同生活的信念基础的败坏。当人们不再将他们看作一个利益攸关、唇齿相依的共同体,而将他们看作相互竞争、相互敌对的原子时,那么,我们对道德的期望只能越来越低。我们只能要求互不伤害,而无法要求互相帮助。甚至互不伤害也做不到,狠一点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伤害他人,只要他能找到权力的庇护伞;底线尚存的人就是我们这里看到的看客,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原则是只要我不害人就可以了,我也不去承担救人的风险(这是神州大地发生的最神奇的事情了,被救者居然可能是骗子,把一息尚存的信任感也扑灭了);有道德感的少数人像这个社会中的星星之火一样,期待着燎原。

所以当我们批评道德冷漠的时候,首先想一想如果自己在哪种情况下会怎么做,然后再想一想我们的社会究竟怎么了。十八名路人不过是当下中国的缩影。把他们找出来进行道德审判,有必要么?

频发的道德冷漠事件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传统礼教的自我消解催生了重视潜规则的关系社会与关系思维,"孝道"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传统伦理道德看重血缘宗亲关系进一步强化了关系思维,形成了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结为私人关系并按远近内外区别对待的传统"人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熟人社会已不复存在,但重视关系、背景的思维方式仍根深蒂固,并成为走向道德冷漠的主要根源。只有通过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深刻反思,才能超越关系思维还道德以本来面目,才有道德重建的真正开始。

道德冷漠,即责任推拒和道德麻木,表面上看只是对责任的否定,实际上则是对人性的否定,有非常严重的人性和社会后果。道德冷漠在现代社会有一套完备的生产机制,包括精细分工对道德的钝化、现代组织的去道德化、电子媒介对苦难的饱和性暴露等。教育不能冷漠,该通过将学校建成学习共同体、培养受教育者的媒介与网络批判意识、远距离道德的建构等多种方式抵御道德冷漠的蔓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5860b5c58fb770bf68a5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