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精英中学高三文言文复习《慕容垂翻译注释》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三一轮复习之闻鸡起舞早读篇:2016决胜高考必背语文基础知识 ) 高三语文2组第三周(8.12早读) 文字编辑:李雪敏 审核:高三语文2组 而》 高三语文2组 早读系列8月12日 编号:2 翻译:孔子说: “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64篇必背篇目】 高中《论语》补充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论语十二则原文及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 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拿他们的优点来自己学习,拿他们的缺点来自己改过。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站在河岸上说,过去的就像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军队可以被夺 去主帅,男子汉 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文言文阅读】 慕容垂妻段氏,字元妃,伪右光禄大夫仪之女也。少而婉慧(温婉聪慧),有志操(高远的志向和美好的德操),常谓妹季妃曰:“我终不作凡人妻。”季妃亦曰:“妹亦不为庸夫妇。”邻人闻而笑之。垂之称燕王,纳元妃为继室(继妻),遂有殊(特别的)宠。伪范阳王德亦娉(pìn,迎娶)季妃焉。姊妹俱为垂、德之妻,卒(最终)如其志。垂既僭位(超越本分做了皇帝。僭,jiàn超越本分,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拜为皇后。 垂立其子宝为太子也,元妃谓垂曰:“太子姿质雍容(形容态度温文大方;舒缓;从容不迫),柔而不断(优柔寡断),承平(天下太平)则为仁明之主,处难则非济世之雄,陛下托之以大业,妾未见克(能够)昌(兴旺;兴盛。这里指子孙昌隆)之美。辽西、高阳二王,陛下儿之贤者,宜择一以树之。赵王麟奸诈负气(凭恃意气,不肯屈居人下),常有轻(轻慢)太子之心,陛下一旦不讳(指死的婉词),必有难作(灾难发生)。此陛下之家事,宜深图(考虑)之。”垂不纳。宝及麟闻之,深以为恨。其后元妃又言之,垂曰:“汝欲使我为晋献公乎?”元妃泣而退,告季妃曰:“太子不令(美好的。这里不令可译为不肖),群下所知,而主上比吾为骊戎之女,何其(多么)苦哉?主上百年之后,太子必亡(使…灭亡)社稷,范阳王有非常(非同寻常的)器度,若燕祚(福运)未终,其在王乎!” 垂死,宝嗣伪位,遣麟逼元妃曰:“后常谓主上不能嗣(继承)守(守护)大统,今竟(最终)何如?宜早自裁(自杀),以全(保全)段氏。”元妃怒曰:“汝兄弟尚(尚且)逼杀母,安(怎么)能保守社稷!吾岂惜死,念国灭不久耳。”遂自杀。宝议以元妃谋(谋划)废嫡统(正统),无母后之道,不宜成丧(按礼发丧),群下咸以为(认为)然(对的)。伪中书令眭(suī)邃大言于朝曰:“子无废母之义,汉之安思阎后亲(亲手)废顺帝,犹配飨(享,通“ 飨 ”。合祭)安皇,先后言虚实尚未可知,宜依(依照)阎后故事(旧例)。”宝从之。其后麟果作乱,宝亦被杀,德复僭称尊号(越职称帝),终如元妃之言。(《晋书·慕容垂妻段氏》) 【注释】①晋献公:春秋时晋国固君,因听信宠妃骊姬的谗言,逼死、逼逃了几个年长的儿子,导致晋1 (高三一轮复习之闻鸡起舞早读篇:2016决胜高考必背语文基础知识 ) 高三语文2组第三周(8.12早读) 文字编辑:李雪敏 审核:高三语文2组 国多年内乱。②安思阎后:东汉安帝的皇后,安思是其谥号。 参考译文: 慕容垂的妻子段氏,字元妃,是伪右光禄大夫段仪的女儿。年少时温婉聪慧,有高远的志向和美好的德操,常常对妹妹季妃说:“我终究不会做平凡人的妻子。”季妃也说:“我也不做平庸男子的妻子。”邻人听说后嘲笑她们。慕容垂自称燕王,迎娶元妃做了继妻,于是得到了特别的宠爱。伪范阳王慕容德也迎娶了季妃为妻。姐妹二人成为慕容垂、慕容德的妻子,最终实现了她们的志向。慕容垂超越本分做了皇帝,封元妃做了皇后。 慕容垂立他的儿子慕容宝为太子。元妃对慕容垂说:“太子资质文雅大方,但优柔寡断,天下太平时则可以做仁德明智的君主,处于祸难时期则不是救世的雄才。您把大业托付给他,我看不到能够子孙昌隆的美好未来啊。辽西王和高阳王,都是您贤能的儿子,应该选择其中之一来树立为太子。” 赵王慕容麟性情奸诈,做事凭恃意气,常常有轻慢太子的野心,陛下您一旦去世,一定会有灾难发生。这是陛下您的家事,应该慎重考虑啊。”慕容垂不接受她的建议。慕容宝和慕容麟听说此事,以此为深仇大恨。此后元妃又进言此事,慕容垂说:“你想让我成为晋献公吗?”元妃哭着退下来,告诉季妃说:“太子不肖,是人所共知的事,可是皇上把我比作骊戎之女,多么让人伤心啊!皇帝去世之后,太子一定会使社稷灭亡啊。范阳王慕容德有非同寻常的器度,如果燕国的福运没有终止,希望在于范阳王啊!” 慕容垂死后,慕容宝继承了伪皇位,派遣慕容麟逼迫元妃说:“你经常说当今皇上不能继承和守护江山社稷,最终怎么样?你应当早日自杀,来保全你们段氏家族。”元妃愤怒的说:“你们兄弟逼迫杀害母亲的事尚且做得出,怎么能够保全守护江山社稷呢!我并非怕死,是忧念国家不久将会灭亡罢了。”于是自杀。慕容宝因为元妃谋划废掉正统即位人,违背做母后的原则,不适宜按礼发丧,臣下众人都认为这是对的。伪中书令眭(suī)邃在朝堂上发表正直的言论说:“做儿子的没有废黜母亲的道理,汉朝的安思阎后亲手废黜了汉顺帝,尚且在死后被供奉在汉安帝的宗庙。先皇后的话是对是错还未可知,应该依照汉代阎后的旧例安排丧礼。”慕容宝听从了眭邃的建议。后来慕容麟果然犯上作乱,慕容宝也被杀掉了,慕容德又越职称帝,最终就像元妃当初说的那样。 【诗歌鉴赏】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 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解析:(1)这是诗歌的意象题,主要是意象的象征意义,结合《离骚》香草美人的譬喻可以得到答案。 参考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诗中象征诗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2)这是一道手法题,明确告诉是用典,两个典故明确后,主要找到典故和作者的情感之间的联系即可,引用陶渊明的典故很明显就是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情感,词中“归与白鸥盟“也可以看出这种情感。引用《离骚》结合屈原的思想可以知道是为国尽忠却不得理解的苦闷。 参考答案: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作者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情怀。 附【赏析】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送答之作可以说是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真正能千古流传的佳作,却并不多。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就是一首感时抚事的答别之作。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初,辛弃疾出任福建提点刑狱。这年底(1193年2月),他由三山(今福建福州)奉召赴临安,当时正免官家居的陈岘(字端仁)为他设宴饯行,遂慨然而作此词。 此词上片分两层,前两韵是第一层,直接抒写诗人的“长恨”和 “有恨无人省”的感慨。作者直接以“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句开篇,乍看似觉突兀;其实稍加思索,就会明白其深刻的感情背景。由于北方金朝的入侵,战乱不息,被占区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却非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击。这对于一个志在恢复的爱国者来说,怎么能不为此而感到深切的痛恨呢?如此“长恨”,在“饮饯席上”岂能尽言?所以词人只能用高度浓缩的语言,把它“裁作短歌行”。“短歌行”,原是古乐府《平调曲》名,多用作饮宴席上的歌辞。词人信手拈来,融入句中,自然而巧妙地点明了题面。“长恨”而“短歌”,不仅造成形式上的对应美,更主要的是显示出那种恨不得尽言而又不能不言的情致。“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一句,合用了两个典故。据《史记•留侯世家》载,汉高祖刘邦“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由于留侯张良设谋维护太子,此事只好作罢,戚夫人因向刘邦哭泣,刘邦对她说:“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中表达了刘邦事不从心、无可奈何的心情。又《论语•微子篇》载,楚国隐士接舆曾唱歌当面讽刺孔子迷于从政,疲于奔走,《论语》因称接舆为“楚狂”。辛弃疾在这里运用这两个典故,目的是为了抒发他虽有满腔“长恨”而又无人理解的悲愤,一个“狂”字,更突出了他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从遣词造句看,这一韵还妙在用“何人”呼起,以反诘语气出之,大大增强了词句的感人力量;而“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反复咏言,又造成一种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词人在直抒胸臆以后,紧接着就以舒缓的语气写道:“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一韵三句,均用屈原《离骚》诗句。前两句径用屈原原句,只是“兰”字后少一“之”字,“畹”字后少一“兮”字。“餐英”句则从原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概括而来。兰、蕙都是香草,“滋兰”、“树蕙”,是以培植香草比喻培养自己美好的品德和志节。而“饮露”、“餐英”,则是以饮食的芳洁比喻品节的纯洁和高尚。作者在这里引用屈原诗句,并用“滋兰”、“树蕙”之词,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志节和情操。屈原在忠而被谤、贤而见逐的情况下,仍然坚定地持其“内美”和“修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词人在遭朝中奸臣谗言排挤,被削职乡居的情况下,依然不变报国之志,表明自己决不肯随波逐流与投降派同流合污,沆瀣一气。“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句,仍承前韵词意,从另一个角度表明自己的志节和操守。这里又用一典。《楚辞•渔父》中说,屈原被放逐,“游于江潭”,“形容枯槁”,渔父问他为什么到了这种地步,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讨其苦。屈原说:“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也不肯“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渔父听后,一边摇船而去,一边唱道:“沧浪之水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意思是劝屈原要善于审时度势,采取从时随俗的处世态度。词人化用此典,意在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志节情操。下片头三句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遥应篇首,意在抒发自己理想无从实现的感慨,情绪又转入激昂。据《世说新语•任诞》载,西晋张翰(字季鹰),为人“纵任不拘”,有人问他:“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耶?”他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词人用张翰的典故,乃是牢骚之气。他的抗金复国理想难以实现,志业难遂,还要那“身后”的虚名干什么!词人为什么会发此牢骚呢?辛弃疾接着写:“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轻。”这一韵是全词的关键所在,道出“长恨复长恨”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南宋统治集团轻重倒置,是非不分,置危亡于不顾,而一味地苟且偷安。这是词人对南宋小朝廷腐败政局的严厉批判和愤怒呼喊。最后两韵是下片第二层,通过写惜别再一次表明自己的心志,词人的情绪这时又渐渐平静下来。前三句写惜别,用屈原《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并点明恨别乐交乃古往今来人之常情,表明词人和饯行者陈端仁的情谊深厚,彼此都不忍离别之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一句,又引用两个典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叶,社会动乱,政治黑暗,而他本人又“质性自然”(《归去来兮辞序》),“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因有是辞。这里词人引用陶诗,表明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荣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以表明自己的心迹。“归与白鸥盟”,是作者从正面表明自己的心迹。据《列子•黄帝篇》载,相传海上有位喜好鸥鸟的人,每天早晨必在海上与鸥鸟相游处,后遂以与鸥鸟为友比喻浮家泛宅、出没云水间的隐居生活。在这里,词人说归来与鸥鸟为友,一方面表明自己宁可退归林下,也不屑与投降派为伍,另一方面也有慰勉陈端仁之意。 与一般的离别之词不同,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虽是答别之词,却无常人的哀怨之气。通观此篇,它答别而不怨别,溢满全词的是他感时抚事的悲恨和忧愤,而一无凄楚或哀怨。词中的声情,时而激越,时而平静,时而急促,时而沉稳,形成一种豪放中见沉郁的艺术情致。此外,词中还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不仅丰富了词的含蕴,而且对抒发词人的志节等,也都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5bfb8ba011ca300a7c39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