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教参精解赏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一、关于作者 王绩是初唐诗人,性情简放,“不喜拜揖”,曾三仕三隐。唐贞观初年,因疾罢官,躬耕于东皋,自号“东皋子”。其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野望》是其代表性诗作,也是现存较早的格律严整的五言律诗。 二、写作背景 作者弃官归田,躬耕东皋。这首诗作于唐代初年,流露出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 三、主旨理解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通过萧瑟静谧的景色描写和诗人面对牧者猎者虽相见而不相识的情景,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四、逐句理解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译文:傍晚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理解: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注意下列理解都是正确的 ①诗歌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 ②薄暮时分,牛羊归家,鸡栖于埘,难免让人产生思归之情。 ③“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④“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作者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译文: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晖。 理解:①颔联写诗人远望所见,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中越发显得萧瑟。 ②“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 3、“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译文: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骑马带着猎物归来; 句解:①颈联转而写人,写动态、近景: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②这些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映。 ③颔联与颈联写薄幕中所见景物。运用动静结合(或“远近相映”“光色相融”)的表现手法,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情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只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句解:最后两句完全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采薇的隐逸之士了。 注意下列理解都是正确的 ①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 ②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们归家的喜悦,都冲淡不了诗人心头的忧郁。 ③诗人感觉自己虽身处陶渊明般的境地,却与之若即若离,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 五、王绩与陶渊明的比较 从王绩生平行事看,他对陶渊明是比较仰慕的。但他的归隐,不如陶渊明那么彻底,不能“忘怀得失”;对田园生活,也不如陶渊明那么热爱,总笼罩着一种落寞和苦闷的情绪。这些在《野望》中都有所表现。 六、写作特色 这首诗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一洗齐梁以来的雕饰浮艳之气,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所以历来为学者所重视。 闻一多先生更认为此诗“应该说是唐代五律的开新之作,自然处渊明亦当让步”。可见前人评价之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61ccbee99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