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下的社会治理思考 结合全国疫情防控工作实践,彭凯平提出了自己的三点思考,他指出,第一,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产生了大量的信息爆炸,这个海量的信息中混杂了很多的谣言,甚至有些毫无根据的猜疑,怎么去管理信息的传播,如何让我们老百姓的心态和行为变得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值得探索。第二,现在还面临着企业复工、学生返校等问题。在新冠肺炎疫情没有彻底解决之前,怎么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如何实现经济的良好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没有能够改变的地方,这些问题需要谨慎思考。社会治理不是简单的社区工作的问题,而是涉及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的综合性的问题。第三,以这次抗击疫情实践为契机反思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在反思中改变不合时宜的治理习惯,从而产生更多的社会效益。 彭凯平强调,中华民族一直是有在危机中求发展、求生存的传统,我们也有振兴自己民族文化的愿望,这种人定胜天,敢叫日月换新颜的斗争精神,也是支撑中华民族强大的特别重要的精神支柱。病毒无情人有情,人间正道是沧桑,相信只要中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能够坚定奋斗,就一定能够战胜病毒,也一定能够回到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上来。 如何理解疫情防控和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创新的关系,李强认为,首先,社会治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方式,其核心就是重心下移。所谓重心下移就是社会治理得扎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防控的难度非常大,防疫重点需要落实到每户和每个人,这个工作表达了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重要性,社会治理重心下移也就凸显了疫情防控中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性。第二,防控疫情社会治理创新的核心理念叫做共建共治共享。即每个人必须参与的共同建设、共同致力,最后大家能够共同享有消灭疫情的胜利果实。共建共治共享也表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想抗击病毒,每个人都必须遵守抗击病毒的规则。第三,科技支撑对社会治理创新的重大作用。这次疫情防控中科技支撑表达了非常重大的意义,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水平要走上现代化,科技支撑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病毒的防控、防治一刻也离不开科技的力量,在基层社区治理的实践中,在整个社会治理进程中也少不了现代科技力量的支撑。第四,社会治理体系的逐步完善。此次疫情暴发也确实反映了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水平在一些环节上还是存有漏洞的,在疫情防控的战“疫”中全社会的社会治理体系一定要加以完善。对于14亿人口的中国来说,疫情的蔓延本身使得疫情防控具有一定的难度。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流行也使我们看到了人口高密度的大城市的社会治理难度是非常大的。由此,我们要持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李强谈到,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强调基层社会治理,但是实际上社会治理整个体系的构建还是比较庞大和多元的。社会治理意味着多方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所以,社会治理既需要中央统一指挥,全国资源的统一调配,又需要全国各地方的支持,也需要每个社区、每个小区、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在抗击疫情的时候,综合系统的社会治理变得异常重要,每个居民自身的行为也变得非常重要,一个人都不能够少。 张成岗针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体系、优化国家应急管理水平体系建设、提升防灾减灾救灾水平提出了四点建议:首先,要从文明演进和世界治理的角度来理解疫情防控和社会治理水平现代化。人类文明是在应对一系列危机事件中持续成熟和发展的,审慎地反思特定疫情产生于其中的社会及文明运行逻辑、洞悉突发事件背后的风险本质及特征,对在更深层次理解疫情及其治理无疑具有方向性作用。 其次,社会治理要与特定阶段的国情和社会基本矛盾相适合,社会治理体系理应是适合特定“风险性质”和“环境特征”的整合型社会治理结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一种非传统风险,在战“疫”中,不但要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涉及病毒的医学和科学属性,还要系统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治理属性和应急管理属性,探索适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展规律的社会治理理论,在社会治理领域强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维度研究。 第三,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既要做到“基层下沉”,又要注重“领域细化”»理应增强风险研究与社会治理领域的交叉研究,丰富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政策工具箱、深入优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制度,补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会治理交叠领域的理论赤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亟待被纳入社会治理研究视域,要注重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靶向治疗”和“精细化方案”,在全面分析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本质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其社会治理体系及建设路径。 第四,推动社会治理研究范式从描绘性、倡导性研究向注重动态适合性社会治理体系的“规范性研究”和“行动性研究”并重。社会治理共同体理应形成合力,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治理出发点,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建设的系统性行动方案,为社会治理增加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水平模块,实现社会治理研究从以往静态的描绘性、倡导性研究范式,转向注重动态适合性社会治理体系的“规范性研究”和“行动性研究”并重,还应从“科技支撑”维度,努力回应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对社会治理体系构建的机遇与挑战这个新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6cea96dcc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