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公安三袁

时间:2023-01-24 21:30:2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明朝公安三袁

明末文学家有“公安三袁” ,即袁宏道与兄宗道、弟中道,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袁宏道

袁宏道( 1568 1610),初字孺修,改字中郎,号石公、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出身官宦 家庭。少年时期生活富裕,在万莹、王辂等名师的教育下,善于诗文。十六岁为诸生,即在城南结文社, 自为社长,除攻读八股制义外,倾心诗歌古文,“有声里中”①,社友年三十以下者, 皆尊袁宏道为师,“奉 其约束,不敢犯”②。二十一岁时中举人,但赴京会试却名落孙山。

“雨过庭花好,开樽亦自幽。不知今夕醉,消得几年愁?一朵新红甲,四筵半白头。久知行乐是,老 矣复何求?”③科

场的失意,未免使袁宏道颇多自伤不遇之感,他在《花朝即事》等诗中,浩叹孤寂愁闷 与落落寡欢。在长兄袁宗道的影响下,袁宏道开始从禅宗中寻求精神寄托,以禅诠儒,豁然大悟。他把自 己的心得写成《金屑》 ,并到麻城拜访李贽,两人说文谈禅,十分相得。李贽称赞他“识力胆力,皆迥绝 于世,真英灵男子,可以担荷此一事耳” ,并赠诗曰:“诵君《金屑》句,执鞭亦忻慕。早得从君言,不当 有《老苦》 。”在李贽离经叛道思想的启迪下,袁宏道视野大开, “始知一向掇拾陈言,株守俗见,死于古

人语下,一段精光不得披露” 。从此,他决心改变诗文创作之风, 古转。发为语言,—从胸襟流出”①,而卓然独立。

万历二十年( 1592),袁宏道中进士,但没有立即被朝廷委派官职。然而仕途之门已入,他多年的愿 望总算实现,因此心情舒畅,在家乡石浦河畔,袁宏道时常与亲友相聚,吟诗饮酒,谈禅遨游,悠闲自得。 他这时候对文坛上的复古运动已深表不满,认为诗文应当随意而发,不应模拟蹈袭,作茧自缚。在《答李 子髯诗》中,袁宏道写道: “若问文章事,应须折此心。 ”“草昧推何、李,闻知与见知。机轴虽不异,尔 雅良足师。后来富文藻,诎理竞修辞。挥斤薄大匠,裹足戒旁歧。模拟成俭狭,莽荡取世讥。直欲凌苏柳, 斯言无乃欺。当代无文字,闾巷有真诗。却沽一壶酒,携君听《竹枝》 。”②在他看来,复古之作不如民间 俚曲。

万历二十三年( 1595),袁宏道被选为吴县(今属江苏)县令。在任上,他判案果断,与民方便,颇 受地方拥戴。然而也招致当道者的不满,加上吏事繁杂,难得清闲,他觉得“人生作吏甚苦,而作令为尤 苦,若作吴令则其苦万万倍,直牛马不若矣”③。因此,第二年他便托故辞职。

《明史》卷二八八《袁宏道传》 袁中道:《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 《花朝即事》,《袁宏道集笺校》卷一,第 袁中道:《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 《答李子髯》,《袁宏道集笺校》卷二,第 81

,《珂雪斋文集》卷九 19 页。

“能为心师,不师于心;能转古人,不为

为了消除胸臆的不快,袁宏道离开吴县后并没有立即回乡,而是遍游东南名胜,徜徉于无锡、杭州、 绍兴、桐庐、歙县佳山秀水间,与友人陶望龄、潘景升等诗酒酬答,奇文共赏。三个多月, 无一游不乐,无一刻不谈,无一谈不畅”

“无一日不游,

,而且“诗学大进,诗集大饶,诗肠大宽,诗眼大阔”④。尤其

是当他在杭州读到徐渭遗稿《阙编》时, “不觉惊跃” ,“如魇得醒” ,为徐渭“恣臆谈谑,了无忌惮”的诗 风所倾倒①,从而愈加对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的复古文风表示不满,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 套”的创作主张,要求诗文创作必须“从自己胸臆流出”

,写出更多的“本色独造语”②,反对一味追求

缺乏真实情感的复古模拟。他抨击复古派笼罩的文坛扼杀了创作的生机,指出秦汉作者与盛唐诗人多变的 创作手法才是后人学习的楷模,不然舍本逐末,仅仅以“剿袭模拟,影响步趋”

,就会将诗文创作引入死

路,流于形式,而起不到诗文言志的作用。袁宏道尖锐地指出,复古派及其末流的拟古之作,犹如“粪里 嚼渣,顺口接屁,倚势欺良,如今苏州投靠家人一般。记得几个烂熟故事,便曰博识;用得几个见成字眼, 亦曰骚人。计骗杜工部,囤扎李空同,一个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以是言诗,安得而不诗哉!

公开反对复古派末流的文风外,袁宏道还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来推动文体的解放。他写下《逋赋谣》 词》等反映现实生活的诗歌,通俗而清新,隽秀而活泼;又写下《虎丘》

”③除 、《竹枝

、《灵岩》、《湘湖》、《西湖》等数

十篇游记,状物抒情,毫无雕饰之弊, “俱从真源中溢出,别开手眼,一扫王、李云雾,天下才人文士始 知疏瀹心灵,搜剔慧性,以荡涤摹拟涂饰之病”④。



1




东南游归,袁宏道携眷属暂寓仪征,在这运河孔道与南北文友赋诗谈文,宣传自己的“性灵”说。万 历二十六年 1598),起为顺天府(今属北京)教授。次年迁国子监助教。第三年补礼部仪制清吏司主事。

北京毕竟是明朝文化中心所在,袁宏道在京中得以博览公家收藏的丰富图籍,又和谢肇淛、黄辉及兄 袁宗道、弟袁中道等结为“葡萄社” ,在城西崇国寺品评诗文,论古说今,颇感闲适快乐。他一方面通过 广泛阅读、交友讨论,逐渐纠正以前“偏重悟理” ,过分强调自我的倾向, “遂一矫而主修,自律甚严,自 检甚密,以澹守之,以静凝之”①;另方面,他对复古派末流的批驳也更有力度和深度。袁宏道系统地分 析了唐宋诗文的风格,认为: “如元、白、欧、苏,与李、杜、班、马,真足雁行。坡公尤不可及,宏谬 谓前无作者。而学语之士,乃以诗不唐、文不汉病之,何异责南威以脂粉,而唾西施之不能效颦乎!

他还说:“宋人诗,长于格而短于韵,而其为文,密于持论而疏于用裁。然其中实有超秦汉而绝盛唐者。 文风的转变,使诗文创作出现生机, “其功伟矣”④。

《沈广乘》,《袁宏道集笺校》卷五,第 242 页。

《解脱集之四•尺牍•伯修》,《袁宏道集笺校》卷^一,第 492页。① 《徐文长传》,《袁宏道集笺校》卷十九, 715716 页。 《叙小修诗》 《袁宏道集笺校》卷四,第 187 页。 《与张幼于书》 ,《袁宏道集笺校》卷十一,第 502 页。

《公安县志•袁宏道传》,转引自施蛰存:《晚明二十家小品•附录甲》,光明书局1935年版,第359页。 袁中道:《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

”②



③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张进行了具体的批驳,使文风得以扭转。钱谦益后来在评论袁宏道 的影响时,称他推动

万历二十八年( 1600),袁宏道因兄宗道去世,乃上《告病疏》请假归。他筑“柳浪馆”于公安城南, 终日与少年旧友吟诗作文,寄趣山水。他还游武当山、桃源县等名胜,对接青引黛的大自然发出由衷的赞

叹,并且钦慕陶潜能悟彻人生,于长林丰草间寻求自适, 六年,直至“宁乞食而不悔”①。袁宏道在柳浪湖一住就是 万历三十四年( 1606)才返京任职。

袁宏道返京后,究心戏曲、小说研究,他称赞《金瓶梅》 “意气豪

、《水浒传》、《四声猿》等作品,认为它们

达” ,脱去传统窠臼,别开生面。袁宏道著《觞政》 然的小说、 ,谈论酒文化等,并将嘉靖以来的这些新意盎

戏曲与儒家经典相提并论,给予高度的评价。不久, 宏道迁吏部验封司主事,官至吏部考功

员外郎。他一度主持陕西乡试,乘兴游嵩山、华山,写下笔墨浑厚蕴藉的游记与诗歌, ②。

万历三十八年( 1610),袁宏道以吏部验封司郎中告归。此时公安正值大水,他卜居沙市,筑砚北楼, 以便晚年在此 “息影卧游” ,游艺诗书,“疏瀹性灵” ③。 但不久患病不起, 竟于九月初六日 10 20 日) 遽然去世④,终年四十三岁。

袁宏道一生,倡“性灵说” ,强调诗文创作的直抒性灵,对荡涤复古派末流的模拟文风起到重要的作 用,与其兄宗道、弟中道同称“公安三袁” ,为“公安派”的首领。他的诗文有《锦帆集》 、《解脱集》、《瓶 花斋集》、《潇碧堂集》等,后来集为《袁中郎集》 (即《袁宏道集》 )。

袁宗道

袁宗道(1560 1600),字伯修,号石浦,生于嘉靖三十九年二月十六日( 为袁宏道之兄。他聪颖早慧,十岁就会写诗,二十岁成秀才。

袁宗道为诗最初学李攀龙、 王世贞, 不仅熟读, 而且认真摹仿。 但是他逐渐觉得李、 王之诗过于刻板, 便怀疑“诗文之道不尽于是”②,乃试图另辟蹊径,以摆脱拘束。二十多岁时,他与乡中文友结社论文, 并且沉溺其中, 夜以继日, 编刻自己的诗集付梓。 后来他得病几死, 因而暂时放弃文事, 终日静坐修身, 或栽花薙草,不问世事。在父亲的数度催逼下,二十七岁时考中进士,并被选为庶吉士。三年后,授翰林 院编修。

《冯琢庵师》 ,《袁宏道集笺校》卷二二,第 780 781 页。 《答陶石匮》 《袁宏道集笺校》卷二二,第 743 页。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袁稽勋宏道》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67页。①袁宏道:《与汤义仍》 见施蛰存:《晚明二十家小品•袁中郎小品》,第页。② 袁中道:《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

③袁中道:《砚北楼记》,《珂雪斋近集》卷一,上海书局版,第 80页。④袁中道:《游居柿录》。 袁中道:《珂雪斋近集》卷三, 《石浦先生传》 ,第 45 页。

极一唱三叹之致”

1560313日)。①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79dd9f505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