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温的拓扑心理学 勒温的生平与思想渊源 勒温,心理学家,场论的创始人,社会心理学的先驱,传播学研究中守门理论的创立者,以研究人类动机和团体动力学而著名。勒温生于德国波森省的莫基诺(今属波兰),15岁时搬到柏林。先后学过药学和生物学,对哲学已很感兴趣。曾师从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W。克勒,先后受教于弗赖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及柏林大学,曾与苛勒、考夫卡同学,在斯图姆夫的指导下,1914年在柏林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服四年军役后,回柏林大学任苛勒领导的心理学研究所助理,1922年任讲师,1926年任教授。1932年赴美任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翌年,因反对纳粹迫害而移居美国,先在康乃尔大学任教两年,后任爱荷华大学儿童福利研究所儿童心理学教授。1945年到麻省理工学院任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 兼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和哈佛大学客座教授。他和他的同事们进行了关于团体气氛和领导风格的研究。试图用团体动力学的理论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一理论对以后的社会心理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拓扑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勒温的心理动力场理论 心理环境 和其它格式塔心理学家一样,勒温也把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他提出的行为公式是B=f(PE),在这个公式里,B代表行为,f是指函数关系(也可以称为一项定律),P是指具体的一个人,E是指全部的环境。用文字来解释这个公式的话,就是说行为是随着人与环境这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即不同的人对同一的环境条件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同一个人对不同的环境条件会产生不同的行为,甚至同一个人,如果情境条件发生了改变,对同一个环境也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勒温的这种描述显然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状况。 心理动力场 心理场是勒温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最重要概念,同时也是其理论的核心。场这个概念是勒温从物理学中借用过来的,勒温认为心理场就是由一个人的过去、现在的生活事件经验和未来的思想愿望所构成的一个总和,也就是说,心理场包括一个人已有生活的全部和对将来生活的预期。勒温又认为,每一个人心理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个组成部分都不是恒定不变的,它们会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累积在数量上和类型上不断丰富和扩展。同时每个人心理场的扩展和丰富在速度和范围上又有其个别差异性,但总的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越丰富,则他的心理场的范围就越大,层次也越多。从勒温对心理场的这些分析来看,心理场这个概念有点类似于我们平常所说的认知结构。不过在勒温的心理学中,勒温主要借助心理场来研究一个人的需要、紧张、意志等心理动力要素(这一点不同于我们平常所说的认知结构),因此,我们又常把勒温的心理场称为心理动力场。 行为动力 为了对个体的心理事件在生活空间中的移动做出具体的陈述,勒温首先对心理事件移动的动力作了分析。他借用拓扑学的概念来陈述心理事实在心理生活空间中的移动。但拓扑学缺乏方向的概念,勒温于是又借助数学中向量分析的概念来陈述心理事实的动力关系及其方向。勒温一生中用了很大的精力致力于心理事实在生活空间中的移动及移动的动力系统的研究,这样勒温就提出了他的以需要为动力的动机体系,这一动机体系主要包括六个基本概念:需要、紧张、效价、矢量、障碍和平衡。 心理生活空间与矢量效应 生活空间 心理生活空间,又称生活空间。是指在某一时刻影响行为的各种事实的总体。包含了人及其环境。如果以B表示行为,P表示人,E表示环境,LS表示生活空间,那么B=f(PE)=f(LS),意即行为随人及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行为随生活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生活空间中有三类事实,即准物理事实、准社会事实、准概念事实。“准”表示程度上虽然不够,但可以作为某种事物看待。相对于客观事实,被个体觉察到的那些事实可能与真实事实并不一致,因此只能被称为“准事实”。同时,生活空间可以分成若干区域,各区域之间都有边界阻隔。个体的发展总是在一定的心理生活空间中随着目标有方向地从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移动。 矢量效价 效价原是化学方面的一个名词,勒温在这里用它来表示个体对一个对象喜爱或厌恶的程度,对象如果能满足个体的需要或对个体有吸引力,那么这个对象就具有正效价;反之,对象如果对个体有威胁或惹人生厌则这个对象就具有负效价。在这里我们必须认识到,对象并非真的具有化学概念中说的那种“价”的意义,勒温所谓的效价,其实是指人在一定的情境中对对象产生的一种主观情绪体验。 动力的矢量表达 矢量在数学上原指一条有向直线,勒温利用这一概念来表示对象吸引力的方向或强度。也就是说,矢量(有时也称向量)在勒温的心理学中就是指人与一定的对象间所产生的有方向的吸引力或排斥力,吸引力会使人趋向目标,排斥力会使人背离目标。 记忆效应与替代实验 蔡加尼克效应 蔡加尼克效应是指对未完成工作的记忆优于对已完成工作的记忆现象。当人们接受一项工作时,内心便产生一种完成这项工作的准需求,完成工作便意味着解除心理紧张,或使准需求得到满足;如果未完成工作,紧张状态继续存在,准需求有待实现。这就是心理学史上著名的“蔡加尼克效应”——完成任务的动机会促使人对未完成的任务念念不忘,并且还会产生要完成它的欲望。 替代满足实验 人格的动力说 由弗洛伊德创立的关于人格动力的学说。认为人格是由伊特、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的整体。伊特,也称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它包括一切本能性的冲动,以“唯乐原则”支配行动。自我是现实化的伊特,是人格结构中的主要部分,它是在现实的陶冶下从伊特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按“唯实原则”活动,使原始的本能冲动符合现实的条件和理想的要求。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理想自我”,按“理想原则”进行活动,指导自我去限制伊特的冲动,使自我行为符合道德标准。人格结构的三部分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动力,支配着个体的所有行为。 拓扑心理学在社会心理领域的应用 勒温的团体动力学及其发展 团体动力学是勒温把其早期研究个体行为的心理动力场或生活空间学说应用于研究社会问题的结果,它以研究团体生活动力为目的,主要研究团体的气氛,团体内成员间的关系、团体的领导作风等。团体动力学把群体研究与实证的实验方法结合了起来,这对后来的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勒温认为团体是一个动力整体,这个整体并不等于各部分之和,整体中任何一个部分的改变都必将导致整体内其它部分发生变化,并最终影响到整体的性质。团体不是由一些具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7c5f9795acfa1c7aa00cc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