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歌”是何意

时间:2022-10-07 15:19: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踏歌”是何意

《赠汪伦》是李白游泾县桃花潭,受到当地豪士汪伦的美酒招待,离别前写的一首赠别诗。全诗叙离别事,却无半点愁绪,写得清新明朗,千百年来为人所传诵。全诗浅显易懂,基本不存在理解的困难,惟有其中的踏歌一词稍显难解。一些教学参考书和古诗注释将踏歌解释为民间的一种唱歌方式,一边手拉手唱歌,一边脚踏地打拍子踏歌理解为一种只说出了踏歌的一个方面,这种解释是不准确的。

那么,踏歌究竟是什么呢?《辞海》(1999年版)这样解释:国古代群众歌舞的形式。指一种以足踏地为节,载歌载舞的群众自娱性舞蹈。踏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艺术形式,严格说来是歌和舞的综艺术从考古发现来看,1973年秋,青海省大通县孙家寨发现了一个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盆,彩盆内清晰地绘制着三组携手绕圈歌舞的图像。舞者佩戴着头饰和尾饰,朝着同一方向欢快地相互连臂,踏地为舞,这就是后人命名的踏歌。这可以说是目前所能见到最早的关于踏歌的实物形象。 踏歌得名并风行于唐代,每逢重大节日都会举行盛大规模的踏歌活动。如先天二年(公元713),唐玄宗精选了长安等地少女千余人,踏歌三日夜。唐代诗人张枯《正月十五日夜灯》有描述: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其场面也是十分浩大。唐代的普通民众更是表现出对踏歌的喜爱之情。顾况《听山鹧鸪》中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映的是乡村野民彻夜踏歌的欢快情景。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写江南民俗:男女聚而踏歌行……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踏歌。此风沿袭至今,在今天的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从洱海之滨到丽江古镇、从大小凉山到阿佤山、从滇池流域到孔雀之乡、从怒江峡谷到红河流域,你仍然能欣赏到在葫芦笙或者短笛伴奏下手拉手、群歌群舞踏歌的情景。


踏歌究竟是一种什么歌舞呢?

第一,踏歌的形式十分灵活自由。参与踏歌的人数是不固定的,可以是几个人,也可以数十人、上百人,甚至上千人;这些参与舞蹈的人员没有明确、具体的队列、阵法规定;所有参与踏歌的人服饰并不统一。所以说踏歌更多的是一种群众娱乐性舞蹈。

第二,踏歌的是即兴的、随意的。踏歌的歌词是即兴填写的,正所谓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缘情而发,因景制词。踏歌的舞蹈动作很随意、很自由。刘禹锡在《竹枝调九首》序中讲到中儿联歌竹枝时,歌者扬袂睢舞所谓睢舞,就是纵情无拘束地舞蹈之意。在月明之夜,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围着篝火,任意舞动,只求尽兴尽情。

第三,踏歌的用途是多样的。1.可以欢庆节日。每逢传统节日,普通民众往往踏歌助兴,南方就有中秋夜妇人相持踏歌的风俗。刘禹锡对朗州祭祀梁松神之际踏歌的场面有描写,日落风生庙门外,几人连蹋竹歌还。”2.可以表达爱情。多情的青年男女往往在踏歌中等待自己的心上人。如刘禹锡《踏歌行》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尽,红霞映树鹧鸪鸣说的就是几个年轻女孩在月色下踏歌,可是唱尽新词,却没能唤来心爱的人。3.还可以踏歌送行,在歌声舞蹈中表达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汪伦就是在踏歌中与好友李白挥手告别。

《赠汪伦》中踏歌声应当是汪伦在送别之际,以踏歌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对好友李白的深厚友情。河北毕铁池老师曾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岸上的踏歌声应与汪李二人无关,汪伦把李白送到岸边,正在难舍难离的时候,忽然听到岸上的村子里传来一阵踏歌的声音。这不过是个写作技法的问题。人们踏歌的欢乐和汪李二人离别时的痛苦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二人的离愁别绪,进一步表达了二人的深情厚谊,所以才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句。这种以喜庆场面反衬悲剧情感的写法在古典文学中比比皆是……笔者近期通过百度搜索到载有此文的126个网页,这反映出此说颇有一定的影响。


我们可以将这种观点称之为以喜衬悲论,这种解释极其牵强附会。 首先,以喜衬悲论的前提是离别是悲愁的,踏歌是喜庆的个判断。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离别自然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愁绪,但是离别的场景是丰富多彩的。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诗句固然感人至深,但是也不乏慷慨激昂、豪放健美的诗篇。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不见半丝愁意。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更是大笑着告别。至于踏歌的用途,前面已有论述,其用途是多样的,可以庆祝节日,也可以倾吐情愫,也可以告别友人,不能将其简单认为只有喜庆。既然这样的前提是不成立的,那么就不能必然得出以喜衬悲

其次,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全诗简单连贯,前两句叙事,展现一幅感人的送别场景,李白立在船头,汪伦和桃花潭的村民在岸上踏歌送行。后两句将眼前景和心中情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以水之深喻情之深。如果踏歌是别人所为,那后面不及汪伦送我情就显得十分突然。只有前面有交代,后面才有照应。所以说从前后诗来看,踏歌应该是汪伦和桃花潭的村里人所为。

最后,要从诗人的个性特征去理解这首诗。李白生性豪爽,尚义任侠,交游满天下。他的诗风自然脱俗、豪迈奔放。整首小诗写得清新自然,可谓天然去雕饰,将离别表现得极其优美,毫无伤感。既悲感,那自然也就不会有以喜衬悲论

让我们再细细品位《赠汪伦》中那让李白感动的踏歌声吧,那一定是汪伦和桃花潭的乡亲们在岸边载歌载舞,对李白挥手告别并发出热情的邀请:再见吧,朋友!再见吧,朋友!欢迎你再来做客,十里桃花为您盛开,万家酒店等着您的到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8115fd25b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