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和意义 【摘要】我国从1953年到1956年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被称为三大改造,这一革命在历史上有着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在这一阶段改革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借鉴意义:从人民利益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不能急于求出;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即国情结合起来进行考虑;这些历史经验对当今社会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依然有着借鉴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利益;实际出发;借鉴意义 我国从1953年到1956年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即三大改造。这一改革过程的主要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在这一改革过程中由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了私有制,并且由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1956年社会主义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后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这一改革既有优点又有缺点。通过社会主义改革,促进了我国的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但这一改革也存在着农业合作化过程中操之过急,急于求成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同时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也有着借鉴学习意义。 首先,我国在改革过程中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社会主义改革期间,我国以多种方式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说服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合作联合起来逐渐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说服农民们从小农经济转化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将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转换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使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改革主要是以为人民能够更好的生活,国民经济水平提高才开展的,使得农民、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等合作起来,互利互惠。 其次,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即国情结合起来进行考虑。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革基本完成这一过渡时期,毛泽东在这一过渡时期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过渡阶段理论与我国当时的基本国情相结合,领导中国走了区别于苏联发展的适合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苏联在1929年开始发展农业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开始实行了农业全盘集体化。然而这一改革并没有使国家往好的方向发展,正是由于斯大林在当时进行农业改革过程中,没有关注到本国国情,没有实行逐步过渡的方式,最终导致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并且农业生产逐渐落后。而我国在改革农业过程中,有做到结合本国国情,积极领导、中国共产党带领着各个产业稳步前进共同发展,从低级到高级并且几时注意到了过渡时期发展时的问题。 最后,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从实际出发不能急于求出。在1955年以后,农业合作化和手工业和个体工商业发展过程中存在急于求成的现象,工作过粗,只注重效率,不够谨慎,并且形式简单。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没有遵循当时的发展规律,违背了客观实际,导致生产力发展缓慢,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因此,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借鉴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的历史经验,做到从人民利益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即国情结合起来进行考虑;从实际出发,不急于求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b3e34e950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