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53同步新教材-语文-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考前必背(可编辑Word)

时间:2022-06-16 23:29: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古代学校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序】殷商时期学校的名称。 【庠】周代学校的名称。

【国学】先秦时代的学校分为两类,一个是国学,另一个是乡学。国学是天子或者诸侯设立,包括太学和小学。太学和小学都传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但是各有侧重,太学以礼、乐为主,小学以书、数为主。

【乡学】招收郊区6 乡国人子弟入学的地方学校。根据《周礼》6 6遂的建制,周代王城和诸侯国都的近郊为乡,远郊为野。居住在6 乡的平民,多为士或庶人,他们的子弟有进入乡学受教育的权利。居住在6 遂的都是奴隶,6 遂不设学校,奴隶的子弟被剥夺了受教育权。

【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田午。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稷门附近。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的存在,曾为当时百家争鸣开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

【太学】古代的大学。相传庠、序、瞽宗等均为古代大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始置太学,立五经博士。隋初置国子寺,隋炀帝改为国子监。唐设国子、太学、广文、四门,隶属国子监。明以后只设国子监,不设太学。

【国子监】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或“国学”。 【书院】中国古代民间教育机构。最早出现在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宋代著名的书院有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鹅湖书院。

二、古代学官

【学官】掌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如 汉代开始设置的五经博士、博士祭酒, 西晋开始设置的国子祭酒、博士、助教, 宋以后的提学、学政和教授、学正、教谕等。又称教官。

【祭酒】官名。汉平帝时置六经祭酒。建武初,置五经博士。博士祭酒为为博士之长。隋唐以后,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之长。

【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晋置国子博士,唐设太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医博士等,后世沿置。

【司业】学官名。隋代以前国子监设置司业,为监内的副长官,协助祭酒主管监务。清代末年废除。


【学政】学政,全称“提督学政”,亦称“督学使者”,俗称“学台”。学政是清代地方文化教育行政官。掌全省学校政令和岁、科两试。

【教授】学官名。教授之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助教】古代学官名。协助国子祭酒、博士教授生徒。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明代置十五人,品序从八品。

【监生】国子监监生员的简称。明清两代取得入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称国子监生员,其中依靠父、祖官位入监的称荫监,由皇帝特许入监的称恩监,因捐纳财物入监的称捐监,监生可参加乡试。

三、古代选官制度

1.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制】察举制是汉代至隋代的一种选官制度。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公卿、列侯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吏通过考察把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过考核,然后授予官职。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辟制】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

2.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220)命其制定的制度。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3.科举制

【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建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共分四级:院试(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b80ea8b02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ad.html